4岁宝宝分泌性中耳炎

4岁宝宝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保持鼻腔通畅、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等。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常因鼻腔堵塞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家长可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帮助清洁鼻腔,或遵医嘱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减充血剂。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病原体逆行感染中耳。夜间可抬高患儿头部15-30度,有助于减轻鼻腔充血。
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伴有过敏症状者可配合氯雷他定糖浆抗组胺治疗。急性期可短期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患儿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对于持续3个月以上的顽固性积液,耳鼻喉科医生可能建议行鼓膜穿刺术。该操作在门诊局麻下完成,用细针抽出中耳积液并送检培养。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1-2周,避免游泳或剧烈运动。多数患儿穿刺后听力可立即改善,但存在复发可能。
反复发作或听力损失明显的患儿可能需要鼓膜置管术。医生在鼓膜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置管通常保留6-12个月后自行脱落。术后需定期复查清洁耳道,避免进水导致感染。置管期间禁止使用任何滴耳液,防止药物经管道进入中耳。
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切除腺样体可解除对咽鼓管咽口的压迫。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术后需软食2-3天,观察有无出血或发热。腺样体切除后能显著降低中耳炎复发率,尤其适用于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的患儿。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让患儿接触二手烟,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感冒期间可多做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如嚼无糖口香糖。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发现看电视音量调大、呼叫反应迟钝等情况及时复查。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D,适当增加深海鱼类摄入,有助于黏膜修复。急性期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损伤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