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有哪些治疗方法

登革热可通过卧床休息、补液治疗、退热镇痛、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治疗。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登革热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病情。急性期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卧床期间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皮肤黏膜出血情况,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休息有助于缓解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患者因高热、出汗、食欲减退易出现脱水,需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优先选择含电解质的溶液。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血压等指标,警惕因毛细血管渗漏导致的液体过量。严重病例可能出现登革休克综合征,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精准液体复苏。
对乙酰氨基酚片是首选退热药物,可缓解发热和肌肉关节疼痛。禁止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浴加重皮肤刺激。退热治疗需配合补液,防止大量出汗加重脱水。
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利巴韦林颗粒等广谱抗病毒药物,但需在发病早期使用。目前尚无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研究中的抗登革病毒药物如氯喹片可能抑制病毒复制,但临床疗效尚未明确。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
对于出现血小板显著降低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调节免疫反应。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重症病例,能中和病毒并调节炎症反应。免疫治疗需权衡获益与风险,避免过度抑制免疫系统。恢复期患者可能出现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需密切随访。
登革热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汤类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恢复期避免过早进行体力活动,每日保证充足睡眠。居家需做好防蚊措施,使用蚊帐、驱蚊液等防止病毒传播。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呕血或意识改变时须立即就医。治愈后需复查血常规确认血小板恢复正常,三个月内避免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