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足口病的症状

幼儿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可能伴随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
手部皮疹多出现在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初期为红色斑丘疹,随后发展为直径2-4毫米的透明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疱疹通常不痒不痛,但可能因摩擦破裂形成浅表溃疡。皮疹通常在发病后3-5天出现,7-10天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即可。
足部皮疹好发于足底、足背及足趾边缘,形态与手部皮疹相似,呈散在或簇状分布。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轻微触痛,需避免抓挠以防继发感染。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若出现局部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
口腔黏膜可见多处灰白色疱疹或溃疡,直径约1-3毫米,多见于舌面、颊黏膜及硬腭。患儿常因疼痛拒食流涎,可选用开喉剑喷雾剂或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缓解症状,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
约半数患儿发病初期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之间,持续1-3天。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同时注意补充水分。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有嗜睡需警惕重症可能。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咽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可能发展为无菌性脑膜炎或心肌炎。若出现持续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表现,家长需立即就医。日常需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7天,加强玩具、餐具消毒。
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家长接触患儿分泌物后需用含氯消毒液洗手,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