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发烧的原因

乙脑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属于疫苗常见不良反应,可能与免疫应答、个体差异或接种操作等因素有关。发热多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
乙脑疫苗含有灭活病毒抗原,接种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部分人群免疫系统激活过程中释放白细胞介素等炎性介质,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这种反应表明疫苗正在诱导保护性抗体生成,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建议多饮水并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等退热药物。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过敏体质者更易出现发热反应。既往有疫苗接种后高热史、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患者,接种后发热概率可能增高。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避免穿着过多衣物影响散热。出现皮疹或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疫苗中的佐剂或稳定剂可能引起暂时性体温升高。部分批次疫苗因生产工艺差异可能导致反应原性不同。发热同时可能伴接种部位红肿,可用冷毛巾外敷缓解。不建议在接种前预防性使用退热药,可能影响疫苗效果。
极少数情况下发热可能由潜伏期感染或接种时交叉感染引起。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需考虑细菌性扁桃体炎等偶合症。此时应就医检查血常规,必要时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注射技术不当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重可能诱发低热。接种后剧烈运动或未及时补充水分也可能促进发热发生。建议接种后留观30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
接种后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每日补充1000-1500毫升水分。饮食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随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时,家长需立即带儿童至儿科急诊就诊。正常免疫反应性发热通常不会遗留后遗症,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对预防乙型脑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