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怎么得的

小儿内科编辑 医心科普
0次浏览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手足口

手足口病可能由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或粪口途径感染。

1、病毒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粪便或被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日,婴幼儿因手口接触频繁更易感染。家长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护理前后严格洗手。

2、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在密闭空间内容易造成传播。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出现病例时应加强通风,患病儿童需隔离至症状消退后7天。

3、粪口途径感染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或食物,若处理粪便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即接触食物,可能造成群体性感染。建议家长处理患儿排泄物时戴手套,如厕后督促儿童使用肥皂洗手。

4、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更易感。维生素A缺乏会削弱黏膜屏障功能,增加病毒入侵概率。保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等食物有助于预防。

5、环境因素诱发

夏秋季高温潮湿环境利于病毒存活,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暴发流行。流行期间应减少带儿童前往游乐场、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居家保持环境干燥通风。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并每日消毒,衣物需阳光暴晒。托幼机构需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主要采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疼痛等对症治疗,重症病例需住院观察。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