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治疗、补液支持治疗、饮食调整、对症治疗和隔离防护等措施。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针对志贺菌感染,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包括诺氟沙星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和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诺氟沙星胶囊适用于成人患者,可有效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左氧氟沙星片抗菌谱广,对多数志贺菌株敏感。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适用于重症患者或不能口服给药的情况。使用抗菌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以防耐药性产生。
由于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补液治疗至关重要。轻中度脱水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散,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补液量应根据患者脱水程度、年龄和体重调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变化。
急性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和稀粥等。随着症状缓解,可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有助于组织修复。恢复期可食用苹果泥等含果胶食物帮助肠道功能恢复。
发热超过38.5℃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肠道痉挛。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黏膜。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使用止泻药物需谨慎,避免抑制病原体排出。
患者需实施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排泄物需用漂白粉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一周。注意手卫生,餐具单独消毒。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戴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疫情暴发时应及时上报疾控部门。
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腹部保暖。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生冷食物。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次数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严重脱水应及时复诊。治愈后仍应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预防复发。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