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胃炎呕吐怎么办

小儿急性胃肠炎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腹部保暖、口服补液盐、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小儿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腹部受凉、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呕吐期间需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从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开始尝试。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少量多餐喂养。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但需缩短单次喂养时间。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黏膜修复。
每次呕吐后需少量多次补充温开水或淡盐水,单次饮用量控制在5-10毫升。可使用滴管或勺子缓慢喂水,防止再次引发呕吐。家长需记录24小时排尿次数,若超过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
用温热毛巾或婴儿暖贴敷于腹部,温度保持在40℃以下,每次15-20分钟。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避免腹部直接接触冷空气,睡眠时穿戴棉质腹围。温度刺激能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
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Ⅲ,按说明书比例调配,每10-15分钟喂服5毫升。补液盐含有葡萄糖和电解质,能预防脱水并纠正电解质紊乱。若患儿拒绝饮用,可用注射器缓慢推注于颊黏膜处。
细菌性胃肠炎需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呕吐严重可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或口服益生菌调节菌群。禁止自行使用止吐药,所有药物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患儿呕吐后需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及时清洁口腔。观察呕吐物性状,若含血丝或胆汁样物质需立即就医。恢复期继续清淡饮食1-2周,避免生冷食物。注意手卫生及餐具消毒,病毒性胃肠炎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如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需急诊静脉补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