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导致的长期贫血状态,主要与遗传性红细胞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常见病因。前者因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形态异常,后者因酶缺陷使红细胞易受氧化损伤。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等症状,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可选用叶酸片预防溶血危象,严重时需行脾切除术。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占主要类型,因B细胞异常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疾病,表现为血红蛋白尿、寒战发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可确诊,治疗需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难治性病例需注射用利妥昔单抗。
疟疾、巴尔通体等病原体持续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引发周期性溶血,表现为间歇性高热、血红蛋白下降。确诊需血涂片找疟原虫,治疗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抗疟,同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属于此类。因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出现破碎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浆置换是主要治疗手段,需联合注射用环磷酰胺控制病情进展。
长期接触铅、砷等重金属或服用磺胺类药物可能诱发。铅中毒会抑制血红素合成酶活性,典型表现为牙龈铅线和腹部绞痛。确诊需检测血铅浓度,治疗用依地酸钙钠注射液驱铅,配合复方三维亚铁口服溶液补血。
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溶血危象,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出现头晕加重、尿色加深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长期服用激素者需监测血压血糖,脾切除术后应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