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手足口病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降温、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患儿需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煮沸消毒。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皮疹进展,记录每日症状变化。
发热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口腔疱疹疼痛明显者可局部喷涂开喉剑喷雾剂或康复新液。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可能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采用温水擦浴辅助退热。用32-34摄氏度温水浸湿毛巾,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禁止使用酒精擦浴,避免刺激皮肤。擦浴后30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
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破溃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给患儿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衣物摩擦。修剪患儿指甲,必要时可戴棉质手套。
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藕粉等。避免酸性、辛辣、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少量多次喂食,保证足够水分摄入。可适量饮用绿豆汤、西瓜汁等清热解毒饮品。恢复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康复,如猕猴桃、蒸蛋羹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肥皂流水洗手,对患儿粪便及时消毒处理。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