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关键词: #肠梗阻
关键词: #肠梗阻
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粪石堵塞、肠套叠等原因引起。
腹腔手术后或炎症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纤维组织带可能缠绕肠道,造成肠腔狭窄。患者常伴有阵发性腹痛和呕吐,需通过腹部CT明确诊断。轻度粘连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者需手术松解。
肠道沿系膜轴发生旋转导致梗阻,常见于乙状结肠和盲肠。剧烈运动后突发绞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是典型表现,腹部X线可见"咖啡豆征"。早期可通过肠镜复位,缺血超过6小时需切除坏死肠段。
结肠癌或淋巴瘤等占位性病变逐渐阻塞肠腔,多表现为慢性便秘与腹胀交替出现。增强CT能显示肿块位置,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左半结肠癌更易引发完全性梗阻。
老年人长期便秘形成的坚硬粪块阻塞直肠,常见于卧床患者。指检可触及粪块,温水灌肠配合缓泻剂多能缓解。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等渗透性泻剂。
婴幼儿回肠末端套入结肠所致,典型表现为果酱样大便和腹部包块。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80%,复发者需排查是否存在梅克尔憩室等诱因。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肠道息肉或肿瘤。
预防肠梗阻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适量运动促进肠蠕动。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需立即就医。老年人和婴幼儿需定期进行肠道健康筛查,肠道肿瘤高危人群建议每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急性发作期需严格禁食,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低渣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