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避孕的床下六个问题
夫妻保健编辑
医学科普人
关键词: #避孕
夫妻保健编辑
医学科普人
关键词: #避孕
避孕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避孕套、短效避孕药、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剂、避孕针和紧急避孕药等方法。不同避孕方式各有优缺点,需根据个人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和医生建议综合选择。
避孕套是常见的物理避孕方式,能有效阻隔精液进入阴道,同时降低性传播疾病感染概率。使用前需检查包装完整性,避免指甲或尖锐物品划破。乳胶过敏者可选择聚氨酯材质产品。正确使用时避孕效果较好,但需全程佩戴且不能重复使用。
短效避孕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排卵,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常见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适用人群需排除血栓病史、严重肝病等禁忌证,用药期间可能出现乳房胀痛、点滴出血等反应,通常2-3个月可自行缓解。
宫内节育器分为含铜型和激素型两种,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放置子宫腔内。含铜节育器通过铜离子干扰受精卵着床,有效期可达5-10年。放置后可能出现经量增多、腰腹坠胀,通常3-6个月逐渐适应。需定期超声检查位置是否正常。
皮下埋植剂是将孕激素缓释系统植入上臂皮下,避孕效果可持续3-5年。主要不良反应为月经模式改变,如经期延长或闭经,但不会影响生育功能恢复。植入和取出均需专业医疗操作,不适合凝血功能障碍者。
避孕针为长效孕激素制剂,每1-3个月肌肉注射一次。常见剂型包括醋酸甲羟孕酮注射液等。使用初期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骨密度,建议配合钙剂补充。停药后生育能力恢复可能延迟6-12个月。
紧急避孕药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补救,通过大剂量孕激素延迟排卵。常见药物有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等。频繁使用会导致月经紊乱,一年内使用不宜超过3次。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式,且对已着床胚胎无效。
选择避孕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有效性、安全性及个人耐受性。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需医生评估风险。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乳腺筛查。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避免过度依赖紧急避孕措施。出现持续异常出血或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