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医针法治疗痛经
妇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妇科编辑
健康万事通
中医针法治疗痛经主要包括毫针疗法、电针疗法、温针疗法、耳针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或胞宫失养所致,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缓解疼痛症状。

毫针疗法是采用细如发丝的金属针刺激关元、三阴交等穴位。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属任脉,能培补元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针刺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表现为经前小腹胀痛、经血色暗有块。治疗期间需注意避免受凉,经期前一周开始干预效果更佳。
电针疗法在传统针刺基础上连接电针仪,通过断续波刺激次髎、子宫等穴位。次髎穴位于骶部第二骶后孔处,能调节盆腔气血;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专治妇科疾病。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治疗15分钟,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常见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治疗时可能出现局部肌肉跳动,属正常反应。
温针疗法将艾绒裹于针柄点燃,通过针体导热刺激气海、足三里等穴位。气海穴为元气之海,可温煦下焦;足三里能健脾益气。艾热沿针体传入深部组织,适合阳虚内寒型痛经,症见经期隐痛、喜按喜暖。操作时需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感觉迟钝者慎用。每周治疗2-3次,连续三个月经周期可改善体质。

耳针疗法选取耳部内生殖器、交感等穴位,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内生殖器穴对应子宫功能,交感穴能调节自主神经。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1分钟,适用于轻度痛经的日常维护。耳部皮肤有破损或炎症时禁用,夏季需每日更换贴敷以防感染。此法可作为其他针法的辅助治疗。
穴位埋线疗法将可吸收羊肠线植入肾俞、十七椎等穴位,产生持续刺激。肾俞穴能温补肾阳,十七椎为经验效穴。线体在体内软化分解约需2周,期间穴位保持刺激作用,适合病程较长的顽固性痛经。术后可能出现局部酸胀,1-2天可自行缓解。该疗法每月经周期治疗1次,三次为一疗程。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治疗前应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可配合红糖姜茶温经散寒。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血调和。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