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肉有臭味是怎么回事

买的肉有臭味可能由蛋白质腐败、微生物污染、储存不当、运输温度异常、肉类变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感官检查、冷藏保存、高温烹饪、及时丢弃、选择正规渠道等方式处理。
肉类富含蛋白质,在微生物作用下会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若发现肉质松散且散发类似臭鸡蛋的气味,说明已发生腐败。建议立即停止食用,并将腐败肉类密封丢弃,避免污染其他食物。日常购买后应尽快分装冷冻,减少蛋白质暴露在常温环境的时间。
屠宰加工过程中若卫生条件不达标,可能污染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这类微生物繁殖时会产生酸败味,同时伴随肉质发黏、颜色变绿等现象。处理时可使用75%酒精擦拭案板刀具,肉类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免疫力低下人群更需避免食用可疑肉类。
冷藏温度超过4摄氏度会加速肉中酶解反应,导致脂肪氧化产生哈喇味。未密封保存的肉类还易吸收冰箱内其他食物异味。建议用保鲜膜包裹后置于冰箱下层,生熟分开存放。冷冻肉类解冻后若出现明显酸味,可能与反复冻融导致的细胞破裂有关,此类肉类不宜再食用。
冷链断裂会导致肉品处于危险温度带,促使嗜冷菌如假单胞菌大量繁殖。这类变质肉常表现为表面发粘、渗出浑浊液体并伴有腐臭味。购买时应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整,触摸是否有异常温热感。网购生鲜肉类建议选择具有全程温控记录的商家。
超过保质期的肉类会发生自溶反应,肌红蛋白分解使肉色发暗,同时产生尸胺等有毒物质。部分商贩可能使用双氧水等非法添加剂掩盖异味,此类肉品常有不自然的亮红色。选购时应查看检疫标志,避免购买价格显著低于市场水平的肉类。
日常处理肉类前需观察颜色是否呈均匀鲜红,按压应有弹性且无黏液。新鲜猪肉脂肪应呈乳白色,牛肉脂肪为淡黄色。烹饪时若异味未消除须立即停止食用。建议建立家庭食材登记表,优先食用保质期较短的食物。购买后2小时内未冷藏的肉类,食用前需充分加热至无血水渗出。定期清洁冰箱密封条及排水孔,避免成为微生物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