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特殊体征的护理
血液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血液内科编辑
医点就懂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殊体征护理需针对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风险进行综合管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感染、控制出血、改善贫血症状、心理支持和定期监测。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护理需保持环境清洁,每日通风消毒,避免接触感染源。患者应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口腔和会阴清洁。出现发热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饮食选择新鲜烹煮食物,避免生冷或未彻底加热的食品。
血小板减少易引发皮肤黏膜出血,护理需避免磕碰,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鼻出血时可压迫鼻翼止血,牙龈出血用冷盐水漱口。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孔,女性月经期需记录出血量。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表现时需紧急就医。
重度贫血患者需卧床休息,活动时动作缓慢以防晕厥。输血治疗期间监测有无发热、皮疹等输血反应。饮食增加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和深绿色蔬菜。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可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但需控制输血频率以减少铁过载风险。

慢性病程和治疗压力易导致焦虑抑郁,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诉求,解释治疗进展。鼓励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培养绘画、音乐等舒缓兴趣。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协助患者维持适度社交活动。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每周检测血常规观察三系细胞变化,每月复查骨髓象评估造血功能。服用环孢素软胶囊需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长期输血者每3个月检查血清铁蛋白,必要时使用去铁胺注射液驱铁治疗。疫苗接种前需咨询血液科医师,禁用活疫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羹和嫩叶蔬菜。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擅自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下瘀斑扩大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返院诊治。护理过程中需记录症状变化、输血次数和药物不良反应,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