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诊断措施有哪些
血液内科编辑
医言小筑
血液内科编辑
医言小筑
白血病的诊断措施主要有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血常规检查是白血病筛查的基础手段,通过观察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可发现异常增高或降低的指标。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降低,伴有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血涂片检查可能发现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比例异常,这些表现可提示进一步检查方向。
骨髓穿刺活检是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通过髂骨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细胞学检查。骨髓象可显示造血细胞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及病态造血情况。急性白血病可见原始细胞比例超过20%,慢性白血病则表现为某一系细胞异常增生。骨髓活检还能评估骨髓纤维化等伴随病变。
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和胞内抗原表达,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该方法可精确区分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来源,识别异常表达的抗原簇。例如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表达CD19、CD20,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表达CD13、CD33。免疫分型结果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测白血病相关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约60%白血病患者存在特异性染色体改变,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费城染色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PML-RARA融合基因。这些遗传学异常不仅有助于诊断分型,还能评估预后和监测微小残留病灶。
基因检测通过PCR、二代测序等技术识别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常见检测靶点包括FLT3、NPM1、CEBPA等基因,这些突变与疾病分型、危险分层和治疗选择密切相关。例如FLT3-ITD突变提示预后不良,IDH1/2突变患者可能受益于靶向治疗。基因检测还能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耐药机制。

白血病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多项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确诊后应根据分型和危险度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检查评估疗效,注意预防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保持均衡营养,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避免接触放射线和化学毒物。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