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恶性肠息肉通常由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基因突变及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恶性肠息肉是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性病变,具有癌变倾向。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恶性肠息肉发生,此类患者常携带APC基因突变。典型表现为青春期后结肠多发息肉,伴随腹痛与便血症状。确诊后需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必要时行全结肠切除术预防癌变。相关药物包括塞来昔布胶囊、舒林酸片等化学预防剂。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疾病持续刺激肠黏膜,可能诱发异型增生。患者常见腹泻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肠镜下可见黏膜糜烂伴假息肉形成。治疗需控制原发病活动,重度异型增生建议行肠段切除术。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等抗炎制剂。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促进肠息肉恶变,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过多与发病相关。早期可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改善饮食结构后,小型息肉可能自行消退。建议增加全谷物和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摄入,减少烧烤类食物。
KRAS、TP53等驱动基因突变累积可导致息肉癌变,常见于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或显性便血,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进展期需行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可用于RAS野生型患者。
具核梭杆菌等致病菌过度繁殖可能加速息肉恶变,这类患者常伴肠道通透性增加。表现为腹胀与排便不尽感,粪便钙卫蛋白检测阳性。调节菌群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重度不典型增生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恶性肠息肉患者应建立规律结肠镜检查计划,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筛查。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至每日30克,限制酒精摄入。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须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注意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