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骨髓瘤该怎么办

骨髓瘤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骨髓瘤通常由基因突变、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刺激、慢性炎症、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化疗是骨髓瘤的基础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包括硼替佐米注射液、来那度胺胶囊、环磷酰胺片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发挥作用,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化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体能状态分层制定,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靶向药物如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能特异性作用于CD38抗原,卡非佐米注射液可选择性抑制蛋白酶体。这类治疗具有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优势,可能引起输液反应或周围神经病变。使用前需进行靶点检测,治疗中需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
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片通过调节微环境抑制肿瘤生长,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可激活T细胞功能。治疗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或自身免疫性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出现高热需及时处理。
局部放射治疗适用于孤立性浆细胞瘤或缓解骨痛症状,常用剂量为20-30Gy。治疗可能导致照射区域皮肤反应或骨髓抑制。对于承重骨病变,放疗前需评估骨折风险,必要时先行骨科固定手术。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年龄小于70岁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异基因移植仅用于特定高危病例。移植前需进行干细胞动员采集,预处理方案常含大剂量美法仑。移植后需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至少6个月。
骨髓瘤患者日常需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骨质流失。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建议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定期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复查。出现持续骨痛、高钙血症或肾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多学科团队进行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