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患鹅口疮的治疗
小儿五官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小儿五官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新生儿鹅口疮可通过局部用药、口腔护理、调整喂养方式、改善卫生条件、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拒食、哭闹等症状。

制霉菌素混悬液是治疗鹅口疮的常用药物,可直接涂抹于口腔黏膜患处,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碳酸氢钠溶液也可用于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口腔酸碱环境抑制真菌繁殖。使用药物时需用棉签轻柔擦拭,避免损伤新生儿娇嫩的口腔黏膜。
每次喂养后需用温开水清洁新生儿口腔,可使用无菌纱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哺乳前母亲应清洁乳头,避免交叉感染。护理时动作需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黏膜损伤加重病情。
母乳喂养时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糖饮食促进真菌生长。人工喂养需严格消毒奶瓶、奶嘴等器具,建议使用后立即煮沸消毒。喂养间隔适当缩短,避免因饥饿导致新生儿频繁哭闹加重口腔不适。
接触新生儿前需彻底洗手,避免将外界真菌带入婴儿口腔。婴儿衣物、毛巾等物品需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消毒。居室保持通风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罩,减少环境中真菌滋生。
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抵抗力。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可帮助婴儿建立免疫屏障。适当进行日光浴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需避免阳光直射眼睛。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平衡。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新生儿口腔黏膜变化,若白色斑块持续不消退或面积扩大,应及时复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真菌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日常注意保持新生儿手部清洁,防止因吸吮手指导致反复感染。哺乳母亲应同步治疗可能存在的乳头真菌感染,切断传播途径。新生儿用品需定期消毒,治愈后仍应维持良好卫生习惯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