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如何产生的
传染科编辑
医普小新
传染科编辑
医普小新
肺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感染者、营养不良等。肺结核的产生过程涉及细菌入侵、免疫反应及肺部组织损伤三个阶段。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在肺泡巨噬细胞内繁殖。初期感染可能无症状,细菌可长期潜伏。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菌重新活跃繁殖,导致活动性肺结核。典型表现为咳嗽、低热、夜间盗汗,需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
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削弱细胞免疫功能,使结核菌更易突破免疫防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可能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需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CT辅助诊断,治疗时需调整基础疾病用药方案。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处密闭空间时,吸入含菌飞沫的概率大幅提升。医务人员、囚犯等群体属于高危人群。预防需做好通风消毒,接触者应进行结核菌素皮肤筛查,必要时使用乙胺丁醇片预防性治疗。

蛋白质和维生素D缺乏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屏障及巨噬细胞功能。酗酒者、老年人等群体因营养吸收障碍更易发病。这类患者治疗时需同步补充肠内营养粉剂,并监测链霉素注射液的耳肾毒性反应。
居住拥挤、通风不良的场所会增加细菌浓度。矿工因长期吸入粉尘损伤肺组织,合并矽肺时结核发病率升高。此类环境暴露者出现咯血症状需警惕,治疗需联合乙胺丁醇分散片并改善工作防护。

肺结核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每日摄入足量新鲜蔬菜水果。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完成6-9个月规范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和痰涂片,密切接触者需进行预防性筛查。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咳嗽时用肘部遮挡,痰液需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