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狭窄是怎么回事?

十二指肠狭窄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消化性溃疡、肿瘤压迫、炎症粘连、手术瘢痕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扩张、支架置入、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十二指肠狭窄通常表现为上腹饱胀、呕吐胆汁、体重下降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胚胎期十二指肠发育不全可能导致肠腔狭窄,多见于新生儿。患儿常出现进食后呕吐、腹胀等症状,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狭窄部位。轻度狭窄可通过鼻饲喂养观察,严重者需行十二指肠成形术或肠吻合术。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营养状况,定期复查生长发育指标。
长期胃酸侵蚀可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发作,愈合过程中形成瘢痕性狭窄。患者多有规律性上腹痛病史,可能伴随黑便或呕血。确诊需依赖胃镜检查,可发现溃疡伴肠腔变形。治疗需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抑制胃酸,严重瘢痕狭窄需内镜下球囊扩张。
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瘤等占位性病变可能从外部压迫肠腔。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与脂肪泻,CT检查可见肿块影伴上游肠管扩张。早期病例可尝试支架置入缓解梗阻,晚期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根治性切除术或姑息性胃肠吻合术。术后需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吸收。
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肠壁增厚和纤维化,导致多节段性狭窄。患者常伴有腹泻、低热等全身症状,肠镜检查可见铺路石样黏膜改变。急性期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狭窄处可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减轻水肿,顽固性狭窄需切除病变肠段。
既往腹部手术可能造成十二指肠周围粘连,瘢痕挛缩后导致机械性梗阻。常见于胆囊切除或胃部手术后,表现为餐后恶心伴肠鸣音亢进。腹部CT可见手术区索条状粘连影。轻度粘连可通过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严重挛缩需行粘连松解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复发。
十二指肠狭窄患者日常应选择低渣、高热量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肠腔过度扩张。急性发作期可暂时采用肠内营养粉剂补充能量,恢复期逐渐过渡至软食。注意记录呕吐频率与体重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电解质。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出现持续呕吐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