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牛带绦虫?

牛带绦虫是一种寄生于人体小肠的寄生虫,学名为肥胖带绦虫,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牛肉感染。感染后可能引起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梗阻或营养不良。
牛带绦虫成虫体长可达10米,由头节、颈节和链体组成。头节具有4个吸盘用于吸附肠壁,链体由数百个节片构成,成熟节片内含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可在外界存活数月,被牛吞食后在其肌肉内发育为囊尾蚴。
人类感染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尾蚴的牛肉所致。囊尾蚴在人体小肠经消化液作用翻出头节,吸附肠黏膜发育为成虫。加工过程中刀具、砧板污染也可导致交叉感染。
轻度感染可能无症状,典型表现包括脐周隐痛、消化不良、食欲异常亢进或减退。部分患者可在大便中发现白色节片,严重感染可能出现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节片可确诊,肛周透明胶纸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影像学检查如CT可发现肠腔内成虫或并发症表现。
治疗首选吡喹酮片或阿苯达唑片,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预防需做到牛肉烹调中心温度达到71℃以上,生熟食品分开处理。流行区应定期驱虫,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
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检疫的牛肉制品。出现不明原因腹痛、粪便异常或体重下降时建议及时就医。疫区居民可每半年进行一次寄生虫筛查,接触牲畜后需彻底清洁双手。烹饪时建议使用食物温度计确保肉类完全熟透,冷冻牛肉在-20℃保存7天可有效杀灭囊尾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