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胶质瘤的分类

神经外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335次浏览

关键词: #胶质瘤 #脑干

脑干胶质瘤主要分为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局灶性胶质瘤、外生型胶质瘤、颈延髓胶质瘤和顶盖胶质瘤五类。

1、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

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是脑干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儿童脑干胶质瘤的80%。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干组织界限不清,通常累及脑桥腹侧。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脑神经麻痹、肢体无力、共济失调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检查,典型表现为脑桥弥漫性肿大伴T2加权像高信号。治疗以放疗为主,化疗效果有限。

2、局灶性胶质瘤

局灶性胶质瘤多发生于中脑或延髓,肿瘤边界相对清晰,生长缓慢。临床表现与肿瘤具体位置相关,中脑局灶性胶质瘤常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和脑积水,延髓局灶性胶质瘤则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可通过手术切除获得较好预后,术后可能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3、外生型胶质瘤

外生型胶质瘤主要向脑干外生长,常见于第四脑室或小脑脑桥角区。这类肿瘤通常有较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以及小脑症状。手术完全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术后复发率较低。

4、颈延髓胶质瘤

颈延髓胶质瘤起源于延髓与脊髓交界区域,可能向下累及颈髓。患者常见症状为颈部疼痛、上肢无力、感觉异常等。磁共振成像显示延髓下部或上颈髓增粗伴异常信号。治疗策略需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决定,部分病例适合手术切除,术后可能需辅助放化疗。

5、顶盖胶质瘤

顶盖胶质瘤发生于中脑顶盖区,多为低级别胶质瘤。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常早期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表现为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眼球垂直运动障碍。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脑积水为主,必要时可考虑立体定向活检或放疗。

脑干胶质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营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根据病情程度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定期随访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肿瘤变化情况。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不可擅自调整用药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