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足病症状

小儿口足病通常指手足口病,早期表现为低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进展期可能出现拒食、烦躁,重症者可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异常。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需警惕并发症。
发病初期患儿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可能伴随乏力、食欲减退。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若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或体温超过39度,建议及时就诊排查脑炎等并发症。
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灰白色疱疹,多见于舌面、颊黏膜和硬腭,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疼痛拒食。家长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愈合,或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疼痛。注意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创面。
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疹子呈红晕围绕,通常不痒不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家长需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感染,衣物应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材料。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起肌阵挛、嗜睡或惊厥,提示病毒性脑膜炎。若患儿出现持续呕吐、肢体抖动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临床可能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控制病情进展。
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表现,与病毒侵袭心肌或脑干有关。监测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化,出现气促、面色苍白时需急诊处理。医疗干预包括机械通气支持,必要时使用米力农注射液改善心功能。
患儿居家期间应单独使用餐具并每日消毒,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选择南瓜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无力或呼吸急促等症状,家长需立即带患儿至感染科或儿科急诊就诊。痊愈后仍建议隔离1-2周,避免病毒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