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壁浮肿的病理
内分泌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内分泌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胆囊壁浮肿通常指胆囊壁因炎症、胆汁淤积或血管病变导致的水肿增厚,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或低蛋白血症等病理状态。

胆囊壁浮肿的核心机制是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回流受阻。炎症反应中,胆囊黏膜受细菌感染或化学刺激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介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内皮间隙增宽,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入组织间隙。胆汁淤积时,胆盐浓度升高可直接损伤胆囊壁细胞,同时胆囊内压力增高压迫血管和淋巴管。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易从血管内漏出至胆囊壁间质。部分病例与胆囊静脉回流受阻有关,如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胆囊静脉淤血。病理检查可见胆囊壁各层疏松水肿,黏膜上皮可能脱落,肌层因水肿而分离,浆膜层常有炎性渗出。
胆囊壁浮肿患者需避免高脂饮食以防刺激胆囊收缩,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帮助胆汁稀释。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禁食,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脂半流质饮食,优先选择清蒸鱼、嫩豆腐等易消化蛋白。可遵医嘱使用消炎利胆片、茴三硫片等促进胆汁排泄,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等抗生素。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胆囊壁厚度变化,若持续水肿伴发热、黄疸需警惕胆囊穿孔或化脓性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