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为什么会导致视力下降

糖尿病导致视力下降主要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引发的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白内障及青光眼等并发症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原因,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导致出血、渗出甚至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因血管渗漏影响中心视力;血糖波动还可能加速白内障形成或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丢失,血管通透性增加。早期表现为微动脉瘤和点状出血,患者可能仅感轻微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网膜缺血缺氧会刺激病理性新生血管生长,这些血管脆弱易破裂,引发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水肿时,液体积聚在视网膜层间,导致视物变形、中心暗点。血糖升高还会使晶状体渗透压改变,皮质纤维肿胀混浊,形成代谢性白内障。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视力下降,这与血糖急剧波动引起的暂时性屈光改变有关。当血糖快速升高时,晶状体和房水渗透压变化会导致近视漂移,而血糖骤降时则出现远视变化。这种视力变化通常在血糖稳定后逐渐恢复。更严重的情况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表面新生血管阻塞房角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接受散瞳眼底检查,妊娠期患者需每三个月筛查。除严格控制血糖外,还需管理血压和血脂。出现飞蚊症、视野缺损或突发视力下降时须立即就医。激光光凝治疗可封闭渗漏血管,抗VEGF药物注射能缓解黄斑水肿,晚期病例可能需玻璃体切割手术。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潜水等可能诱发眼底出血的活动,佩戴防蓝光眼镜有助于减轻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