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初期是怎么引起的

传染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25次浏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等疾病。

1、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带毒的鼠类、猪、牛、羊、猴及家禽等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另外,还可通过血液传播,如输入含登革病毒的血制品或器官移植时可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居多。孕妇感染登革热后病情较重,且容易出现流产、早产以及死胎等情况;

4、临床表现:早期症状类似流感样,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疹,一般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若怀疑自己患有登革热,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有明显高热者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退热治疗。同时注意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