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遗尿症是什么
泌尿外科编辑
医心科普
泌尿外科编辑
医心科普
器质性遗尿症是指由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非自主性排尿现象,多见于儿童或成人夜间睡眠时。常见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脊柱裂、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需通过尿常规、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神经源性膀胱可能由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等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导致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功能障碍。患者除遗尿外常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尿动力学结果选择间歇导尿、盐酸奥昔布宁缓释片、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等药物,严重者需行膀胱扩大术。
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可能因炎症刺激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儿童表现为突发遗尿伴排尿疼痛。确诊需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呋喃妥因肠溶片抗感染,同时需增加水分摄入冲洗尿道。
隐性脊柱裂等先天畸形可能压迫支配膀胱的神经根,导致感觉减退型遗尿,常合并下肢感觉异常。MRI可明确诊断,轻度者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重度需手术解除神经压迫,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糖尿病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可致多尿型遗尿,患者夜尿量超过白天尿量。需检测血糖、尿渗透压等,糖尿病引起者需胰岛素或二甲双胍缓释片控制血糖,中枢性尿崩症可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调节水分代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缺氧导致觉醒障碍,可能引发夜间遗尿。多导睡眠监测可确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为主,儿童腺样体肥大者需行扁桃体切除术。

器质性遗尿症患者应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液体摄入与排尿规律,避免睡前2小时饮水。儿童患者家长需协助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如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练习。成人需控制咖啡因摄入,肥胖者减重有助于改善症状。所有患者均需定期复查原发病,不可自行停用处方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