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导致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由遗传因素、心脏疾病、内分泌异常、药物影响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
部分心律失常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史,可能表现为心悸、晕厥等症状。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β受体阻滞剂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肌缺血或结构改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同时可遵医嘱使用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伴有体重下降、手抖等症状。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或手术切除肿瘤可改善症状。
洋地黄类药物过量、某些抗抑郁药及抗生素可能干扰心脏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患者用药后若出现心慌、头晕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引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严重呕吐、腹泻或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出现此类问题。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是主要纠正手段。
预防心律失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注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心脏问题,出现持续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必要时佩戴动态心电监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