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心脏病会导致心律失常?

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主要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结构异常、电信号传导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等药物,严重时需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可改变心脏电生理特性,引发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常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螺内酯片等药物,部分患者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二尖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疾病可导致心房扩大,易诱发心房颤动。患者可能听到心脏杂音并感到乏力。治疗包括华法林钠片抗凝,严重者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病毒性心肌炎可损伤心肌细胞,造成传导阻滞或早搏。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伴心动过速。需卧床休息并使用辅酶Q10胶囊、维生素C片等营养心肌药物,避免剧烈运动。
房间隔缺损等先天结构异常可能改变心脏电信号传导路径。儿童期即可出现心律不齐,活动后加重。需根据缺损情况选择介入封堵术或外科修补术,术后需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浓茶和咖啡因摄入。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或太极拳。注意监测脉搏变化,出现持续心悸或晕厥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