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侧切伤口的疼痛

缓解侧切伤口疼痛可通过保持清洁、冷敷镇痛、药物止痛、调整坐姿、温水坐浴等方式处理。侧切通常由分娩时会阴撕裂风险高、胎儿头围过大、产程过快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伤口红肿、渗液等症状。
每次排便后使用温水由前向后冲洗会阴,避免粪便污染伤口。每日更换纯棉透气内裤,使用医用碘伏消毒液擦拭伤口1-2次。若发现缝线处有黄白色分泌物,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清洁后保持伤口干燥,可平卧时暴露伤口促进愈合。
产后24小时内用冰袋包裹干净毛巾冷敷会阴,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24小时后可改用40℃以下温水浸湿纱布外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口服镇痛药。若出现感染征象,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局部可涂抹利多卡因凝胶缓解刺痛,但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
使用环形中空坐垫分散臀部压力,避免伤口直接受压。侧卧哺乳时在双腿间夹软枕,保持髋关节外展。坐立时身体略后倾,用大腿根部支撑体重。产后1周内避免久坐超过30分钟,可经常变换体位减轻牵拉痛。
产后48小时后每日用38-40℃温水坐浴2-3次,每次10-15分钟。水中可加入无刺激性的医用硫酸镁溶液,浓度不超过5%。坐浴后立即擦干,禁止盆浴或游泳直至伤口完全愈合。若坐浴后疼痛加剧或出现发热需停止并就医。
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组织修复,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稀释尿液减少刺激。避免提重物、爬楼梯等增加腹压的活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按压伤口减轻震动。如出现体温超过38℃、伤口渗脓或剧烈跳痛,应立即返院检查。哺乳期用药需告知医生,部分镇痛药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