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性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性肾病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受损导致的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患者通常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血脂异常和低蛋白血症。及时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肾小球性肾病综合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毒素、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如乙型肝炎、链球菌感染)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患者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会导致大量蛋白质流失,并伴随明显的全身性水肿,特别是眼睑、下肢及腹部。患病时血液中白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肾病还可能引起高血脂和高凝状态,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血栓的发生风险。如果不及时治疗,肾功能可能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治疗以减少肾小球损伤、调整免疫反应和改善蛋白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以调节免疫系统,控制炎症进展;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用于抑制过度活动的免疫反应;RAAS阻断剂(如ACE抑制剂或ARB药物)以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在饮食上,患者需控制盐的摄入以减少水肿,优选优质低蛋白食物(如鱼肉、鸡蛋),促进营养吸收,同时限制含脂肪和胆固醇过高的食物。有规律的低强度运动(如步行、瑜伽)对增强体质也有帮助。对病情严重或病因明确的患者,肾活检和针对性治疗(如抗感染、去除毒素)同样关键。
每位患者的病情、治疗反应和预后差异较大,所以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症状出现后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间并定期监测肾功能,便于随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