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处理原则有哪些

骨折的处理原则主要有固定制动、减轻疼痛、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和功能恢复。
骨折后需立即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患肢,避免骨折端移动造成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伸直位固定。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临时固定材料可选择木板、硬纸板等,但须用软布包裹防止皮肤压迫。
骨折后疼痛主要源于骨膜神经刺激和软组织损伤。可采取患肢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冰敷每次15-20分钟减轻肿胀。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但开放性骨折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加重。
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禁止自行冲洗或涂抹药物。闭合性骨折如出现皮肤发红、发热需警惕血肿感染。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注意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
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000mg,可通过牛奶、豆腐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3可促进钙吸收,建议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吸烟者需戒烟,尼古丁会延缓骨痂形成。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一般上肢骨折需4-8周,下肢骨折需8-12周达到临床愈合标准。
拆除固定后需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增加抗阻练习。物理治疗可采用超声波、经皮电刺激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康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使用拐杖分散负重时应保持正确步态。复杂性骨折可能需持续康复训练3-6个月恢复肌力和协调性。
骨折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卧床期间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发现固定物松动或延迟愈合需及时就医。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