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的鉴别

眼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65次浏览

关键词: #近视 #假性近视

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可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鉴别,前者为不可逆的眼轴增长,后者因睫状肌痉挛导致暂时性视力模糊。关键区别在于调节功能状态,假性近视及时干预可恢复。

1. 发病机制差异

真性近视源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屈光力过强,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前。眼轴每增长1毫米,近视加深300度。假性近视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晶状体变凸形成的暂时性屈光不正,常见于青少年用眼过度人群。

2. 临床检查方法

散瞳验光是金标准,使用1%阿托品眼膏麻痹睫状肌后,真性近视仍存在屈光度,假性近视度数消失。电脑验光仪检查显示假性近视者调节幅度超过+2.00D,双眼调节灵活度下降。角膜地形图可辅助排除圆锥角膜等器质性病变。

3. 干预措施对比

假性近视处理:每日2小时户外阳光照射,使用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进行反转拍训练(+2.00D/-2.00D交替注视)。真性近视控制:配戴离焦型框架眼镜(如蔡司成长乐),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建立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秒的用眼习惯。

4. 预防管理要点

建立视力档案,6-12岁儿童每3个月检查眼轴增长率,正常值应小于0.2mm/年。阅读时保持33cm距离,环境照度不低于500lux。补充叶黄素10mg/日,增加三文鱼等富含DHA食物的摄入。

近视防控需要区分性质后针对性处理,假性近视阶段是干预黄金期,通过调节训练和光学矫正可避免发展为真性近视。建议所有视力下降者先进行专业验光检查,避免将假性近视误配眼镜造成不可逆损害。定期监测眼轴变化是评估防控效果的核心指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