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血液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41次浏览

关键词: #白蛋白 #血清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少可能提示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或慢性炎症等病理状态,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改善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营养支持及定期监测。

1.营养不良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血清蛋白降低。消化道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影响营养吸收,长期素食或极端节食也可能造成缺乏。建议每日摄入1.2-1.5g/kg优质蛋白,选择鸡蛋、鱼肉、乳清蛋白粉等易吸收来源,必要时补充支链氨基酸。

2.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患者常伴随黄疸、腹水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乙肝患者需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酒精性肝病需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族,晚期肝硬化需考虑肝移植。

3.肾脏丢失过多

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从尿液流失,24小时尿蛋白>3.5g。需使用ACEI类药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减少蛋白尿,严重病例需激素治疗(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同时限制食盐至3g/日,适量补充大豆蛋白。

4.慢性消耗性疾病

肿瘤、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引发炎症反应,加速蛋白分解。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可用于类风湿患者,结核患者需规范抗痨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建议每日增加20%热量摄入,优先选择鳕鱼、鸡胸肉等高生物价蛋白。

定期检测血清蛋白水平对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轻度降低(白蛋白30-35g/L)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低于25g/L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所有患者都应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及炎症指标,排除潜在重大疾病。长期蛋白低下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延迟,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