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胃肠黏膜常见的良性病变,主要由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多发生于结肠和直肠。
1、形态特征
增生性息肉通常表现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黏膜隆起,表面光滑呈半球形,颜色与周围黏膜相近。内镜下可见息肉质地柔软,基底较宽,极少出现蒂状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腺体延长、分支增多,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但细胞排列规则无异性增生。
2、发病机制
增生性息肉的形成与黏膜细胞更新失衡有关。正常黏膜上皮细胞会定期脱落更新,当细胞凋亡减少或增殖加速时,可能导致局部细胞堆积形成息肉。这种变化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局部微循环障碍或上皮修复异常有关,但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3、好发部位
结肠和直肠是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尤其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区。胃部也可发生类似病变,称为胃底腺息肉。在结肠镜检查中,约30%的受检者可发现增生性息肉,其数量可能单发或多发,极少累及整个结肠形成息肉病综合征。
4、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增生性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较大息肉可能引起便血、黏液便或排便习惯改变。需要区分的是,增生性息肉本身不会癌变,但可能与其他类型息肉共存,因此发现息肉时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5、处理原则
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对于较大息肉或伴有出血等症状者,可在肠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术。所有切除的息肉都应送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类型息肉。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尤其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
发现增生性息肉后应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健康。避免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肠息肉切除术后1年内应复查肠镜,之后根据医生建议制定随访计划。日常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出现持续便血或腹痛应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
00:57
02:36
03:03
01:41
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