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

发布时间:2018-09-1377701次播放

视频内容:

患有肠息肉的病人,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但是,有极个别的患者,可以出现以下症状:

腹痛的症状,是患有肠息肉的病人,在疾病早期最明显的症状。肠息肉患者的腹痛程度,均不一样。患者的疼痛部位,可以在中腹部或者是脐周的部位。对于疼痛性质,大多数的患者可以为隐痛、绞痛、胀痛以及钝痛,有很多患者都会出现间歇性疼痛的症状。

肠息肉会引起便血,但无痛,患者在排便时要注意避免挤压,以免息肉脱落,患者起居不注意、常无规律,会使得病情加重。

便秘,如果在平时的时候,大便正常的人,突然开始出现便秘的情况,出现大便变细,也出现凹槽、黏液等症状。出现这种症状,就要引起重视。如果遇到这些情况,需要尽早去医院做全结肠镜检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前准备是什么
大肠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内镜治疗,体积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如息肉较大或疑有癌变倾向,或怀疑在切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可先钳取部分肌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随后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事项与肠镜检查基本相同,术后因需要禁食并预防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需要短期住院。为确保安全,患者应在术前将既往病史、现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相关情况如实告知医务人员;如目前正在应用相关药物,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遵医嘱服药;术前应遵医嘱禁食并适当服用肠道清洁剂,促进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术前需要摘除假牙、首饰等物品并妥善保管;为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便于术后护理,手术当天需有家属陪同。
语音时长 01:18

2022-10-11

73100次收听

02:39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后注意事项
首先医务人员经肛门缓慢导入内镜后,沿直肠与结肠逐渐向前推进,直至到达盲肠末端。随后缓慢回撤内镜,并仔细观察明确息肉部位,如息肉较小,可直接应用活检钳切除,如息肉较大,则需应用圈套器切除。如上述方法均难以切除息肉,则需在病变部位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使病变完全抬起后予以切除。切除的息肉组织,随即会被送至病理科进行检查,明确息肉性质,并确认是否已发生癌变等。检查结果大约可在一周后领取。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具体复查时间需由主治医生,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等综合决定。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是否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可能会因术中注气过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胀或腹痛,此时可尝试适当进行腹部热敷,下床活动或保持俯卧体位,促进排气。通常2-3小时后,随肛门排气症状,即可逐渐好转。此外,部分患者术后还可能会出现肛门疼痛或轻微出血,但通常随时间推移会自行好转。术后根据息肉的大小、类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不同,部分患者可能会需要留院观察,切除息肉后创面一般3-5天可基本愈合,在此期间应避免饮酒、过度疲劳、禁食刺激性食物或剧烈运动等。
02:17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手术过程
手术通常需要30分钟至1小时,具体时间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手术方式不同会有所差异。术前通常需要给予解痉药物或镇静剂,注射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心率加快等症状,但通常会很快缓解,无需过于担心。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如需采取无痛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术前还需给予麻醉剂并建立静脉通路。医务人员经肛门缓慢导入内镜后,沿直肠与结肠逐渐向前推进,直至到达盲肠末端。随后缓慢回撤内镜,并仔细观察明确息肉部位。如息肉较小可直接应用活检钳切除,如息肉较大,则需应用圈套器切除。如上述办法均难以切除息肉,则需在病变部位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使病变隆起后再予以切除。切除的息肉组织随即会被送至病理科进行检查,明确息肉性质,并确认是否已发生癌变等。检查结果大约可在一周后领取。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具体复查时间需由主治医生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等综合决定。
03:24
肠息肉多大需要切除
肠息肉大于0.5cm,也就是5mm以上的息肉,通常都是建议切除的。肠息肉大概分两大类,一类是炎症性息肉,一类是腺瘤样的息肉。对于肠黏膜的破损,炎性增生刺激,会形成炎症性息肉,炎症性的息肉一般不会癌变,可以观察。如果息肉大于5mm,也建议切除。腺瘤样的息肉有癌变的风险,大于2cm以上的腺瘤,癌变风险会超过50%,所以对于腺瘤样的息肉,如果发现形态上符合或者像腺瘤的,即使比较小的息肉,也建议切除,两、三毫米以上的腺瘤样的息肉也会建议切除。在肠镜检查的时候,对于小的炎性息肉,以及小的腺瘤样的息肉,不太容易鉴别,可以通过观察,等息肉大了以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03:11
肠息肉手术后多久恢复
肠息肉手术分几类,不同的肠息肉手术恢复时间不一样。简单的肠息肉、小的肠息肉,如果通过内镜下常见的息肉切除术,恢复时间很快。但对于5mm以上到2cm的这阶段的肠息肉,通常黏膜愈合时间为2周,黏膜就比较结实,三五天可能出血的症状就逐渐消失了。但如果肠息肉比较巨大,甚至是癌变或早癌这一类的息肉,这时恢复就需要根据外科手术、胃肠外科切除肠来判断。通常现在对于这样的切除,在多数有经验的中心可以做到肠镜下切除、肠段的切除和吻合,胃肠功能恢复排气,可以进流食的时候就可以出院,但这不代表伤口愈合、长结实了。手术完的伤口拆线后,外面的术口大概需要1周左右,但是腹部里肠段愈合结实需要2-4周时间。
肛门里面胀痛什么原因
肛门里面如果有下坠感,胀痛的非常明显,一般来说是因为有痔疮,痔疮要是太大,像有水肿,有痔静脉曲张,它有可能会有胀痛。当然这里也不除外有的肛管里长肿瘤,它也会胀痛。所以如果自己觉着肛门有胀痛,特别不舒服,尤其是很长时间,建议可以先吃一些药,比如说吃点消肿的药,吃点能够帮助不胀痛的药,如果觉得吃的药三四天,甚至一周不管用,建议最好到医院去查一下。因为到肛肠科做一下指诊,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如果发现没有异常,也放心了,如果发现有异常,可能还要做一下肛门镜,做一下乙状结肠镜,甚至如果还没有发现,可以做一下全结肠镜的检查。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检查,如果有毛病,不舒服,现在的医疗条件还是去医院检查比较保险。
语音时长 01:20

2021-07-09

97358次收听

01:53
肠镜切除息肉要消炎吗
肠镜现在非常普及,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是否长有息肉,长没长肿瘤,是不是有肠炎等。一般来说患者在了解肠镜之前需要喝清肠药,因为如果做肠镜全是粪便,就没有办法进行肠镜,也看不见任何的息肉。所以做肠镜之前,已经把肠道都清洗干净了。如果在做肠镜的过程中发现有息肉,是可以消毒的。如果肠镜发现有息肉,当时给患者取完后,其实际是一种电切,切完了以后一定要送去病理检查。这种电切本身就是一种高温的治疗方法,所以患者不用害怕会感染,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切除息肉后感染的情况。
肠息肉的好发人群有哪些
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及患有肠道慢性炎症的人,都容易患上肠息肉。
肠息肉腹痛吗
肠息肉多为肠道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早期肠息肉一般没有太多症状,出现腹痛症状比较少。如果息肉比较大,而且比较长有蒂,息肉下坠则可能引起肠套结,甚至巨大息肉,可能会引起不完全性的肠梗阻。这样会导致腹痛的发生。结肠息肉的发病病因复杂,包括饮食、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结肠息肉患者我们建议及早通过结肠镜检查,明确息肉的位置、大小,活检了解其病理的组织学类型。根据它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可以,选择肠镜下切除,或者手术切除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语音时长 01:33

2019-10-11

61321次收听

十二指肠息肉癌变吗
十二指肠息肉多为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它也可能会发生癌变,但是癌变率比较低。十二指肠息肉它的形成原因是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在胃肠道产生突出腔内的炎性新生物,一般都属于良性的病变,但是很容易复发。当出现十二指肠息肉时,我们一般是在胃镜下检查发现的。我们建议可以在胃镜下进行一个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以后我们要注意息肉术后的康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粗硬食物。在平时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多补充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心情。然后定期复查胃镜。
语音时长 01:35

2019-10-11

53049次收听

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做手术吗
早期发现肠息肉后,并不是一定需要做手术,只有到了肠息肉后期,是一定需要做手术的。肠息肉到了后期数量会逐渐增加很多,从几个、十个、乃至于到几百个,多数肠息肉累积下来,会病变成肠癌,加大患癌几率,因此手术治疗是尤为重要,但在前期可考虑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消炎治疗不了的情况下,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早治疗早康复。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之所以会出现肠息肉,和许多因素有关系,比如平时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很少吃高纤维的食物,患肠息肉的几率会大大增高。另外,胆汁代谢紊乱,遗传因素,肠道炎性疾病,基因异常,生活习惯不好等也会诱发肠息肉的出现。
肠息肉如何做手术
肠息肉具体手术方式,现在都是以微创为主,可以做腹腔镜,甚至可以做开腹清扫手术。肠息肉一般是在两公分以下,直接做肠镜就可切除。但是切除要看病理结果,比如一级腺瘤或者是黏膜炎症,就可以不用手术,但是如果肠息肉大于两公分或者是病理结果是三级腺瘤,一定要做手术住院。
语音时长 01:07

2018-09-14

58848次收听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肠息肉是指附在肠腔表面的赘生物,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通常情况下,在没有确定其病理性质前都统称为息肉。引起肠息肉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可分为生活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等几个方面。
腺瘤性肠息肉能活多久
腺瘤性肠息肉能活多久?腺瘤性息肉又称“息肉状腺瘤”。黏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见于胃肠黏膜,更多在结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家族性息肉病患者,结肠黏膜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状腺瘤,数目可多达数百、数千,使整个结肠和直肠黏膜布满息肉,易发生恶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