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普通内科 > 内科 > 胃炎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主动脉夹层引起的胸痛通常表现为突发性、撕裂样剧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肩胛间区,可能伴随血压异常、晕厥等症状。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内膜撕裂导致血液进入血管壁分层的高危疾病,需立即就医。
主动脉夹层胸痛常骤然发生,疼痛强度在数秒内达到高峰,患者多描述为“撕裂样”或“刀割样”剧痛。疼痛部位多始于胸骨后,可向背部、颈部或腹部放射。这种疼痛与心肌梗死不同,通常无法通过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且体位改变不会影响疼痛程度。
随着夹层范围扩大,疼痛可能沿主动脉走行方向迁移。例如Stanford A型夹层疼痛可从胸前向颈部、下颌扩散,B型夹层则多向腰背部延伸。疼痛迁移提示夹层进展,可能伴随新出现的肢体脉搏不对称或神经功能缺损。
约半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休克表现,但血压可能反常升高。部分患者因头臂动脉受累出现晕厥,或因脊髓缺血导致截瘫。肠系膜动脉受累时可出现腹痛、便血,肾动脉受累则表现为少尿或无尿。
少数患者疼痛较轻或呈钝痛,多见于慢性夹层或Marfan综合征患者。部分以急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为首发表现,可能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夹层破入心包有关。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痛觉迟钝而延误就诊。
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气胸等急症鉴别。主动脉夹层胸痛更剧烈且起病更突然,心电图多无特征性改变。D-二聚体显著升高但缺乏特异性,增强CT或MRI可明确诊断。床旁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快速评估心包积液和主动脉瓣功能。
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绝对卧床,避免任何可能升高血压的活动。急救时需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常用药物包括乌拉地尔注射液、艾司洛尔注射液等静脉制剂。确诊后Stanford A型夹层需紧急手术,B型夹层可考虑腔内修复。术后需长期控制血压,定期随访主动脉影像学检查,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等增加血管壁压力的行为。
骨龄比实际年龄大两岁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监测激素水平、心理疏导、医学干预等方式改善。骨龄超前可能与营养过剩、性早熟、内分泌疾病等因素有关。
减少高热量、高糖分食物摄入,避免营养过剩加速骨骼发育。适量增加富含钙质的牛奶、豆制品,以及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等食物,有助于骨骼健康发育。避免食用含激素的保健品或食品,如蜂王浆、动物内脏等。
规律进行跳绳、篮球、游泳等纵向运动,刺激生长板软骨细胞增殖,帮助身高增长。每周保持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持续30-60分钟。避免过度负重训练,防止骨骼过早闭合。
定期检测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指标,排除性早熟或内分泌异常。若发现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中枢性性早熟,需进一步检查垂体MRI。
骨龄超前可能影响儿童心理发育,需关注其情绪变化。家长应避免过度强调身高问题,帮助孩子建立积极身体意象。可通过团体活动、艺术表达等方式缓解焦虑。
对于快速进展型性早熟,可遵医嘱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曲普瑞林注射液等延缓骨龄进展。严重生长激素缺乏者可考虑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建议每3-6个月复查骨龄及身高增长速度,记录生长曲线变化。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8-9小时,夜间避免光源刺激。减少接触双酚A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选择玻璃或不锈钢材质餐具。若伴随乳房发育、阴毛早现等第二性征,需及时至儿童内分泌科就诊。
胃出血可能会反复发作,具体与病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生活习惯调整等因素相关。胃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等症状。
胃出血反复发作常见于未规范治疗原发疾病或持续存在诱因的情况。消化性溃疡患者若未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溃疡面易再次出血。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门静脉压力未降低时,曲张静脉可能多次破裂。长期饮酒、辛辣饮食刺激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出血风险。部分患者因自行停药或未定期复查,导致病情控制不佳。
少数患者即使规范治疗仍可能复发,如存在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等特殊病因。胃癌引起的出血可能随肿瘤进展反复出现。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血液病等继发的胃黏膜病变,在基础疾病未改善时出血风险持续存在。
建议胃出血患者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使用四联疗法。避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要时配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保护胃黏膜。日常保持清淡饮食,禁烟酒,规律作息。出现头晕、心悸或再次排黑便时应立即就医,通过胃镜复查评估愈合情况。
乳腺癌切除术后一直疼可能与术后神经损伤、瘢痕组织形成、局部炎症反应、肌肉筋膜紧张或肿瘤复发等因素有关。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隐痛、刺痛或牵拉感,建议及时复查排除病理因素。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肋间臂神经或其他皮神经,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类疼痛常表现为烧灼感或电击样痛,可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神经调节药物,配合维生素B12片营养神经。术后早期冷敷有助于减轻神经水肿。
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瘢痕组织可能牵拉周围肌肉和筋膜,活动时疼痛加剧。可通过瘢痕软化膏局部涂抹,配合超声波治疗或手法松解。坚持患侧上肢功能锻炼能预防挛缩,但需避免过度牵拉。
术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持续存在低度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可缓解症状,必要时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穿戴压力衣有助于减轻淋巴水肿相关炎症。
患侧胸大肌、背阔肌等为代偿手术区域功能可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触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热敷配合专业康复训练可改善肌肉平衡,必要时采用肉毒毒素注射缓解痉挛。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极少数情况下疼痛可能提示局部复发或骨转移,需通过乳腺超声、骨扫描等检查确认。若确诊复发,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或放疗,疼痛剧烈时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强效镇痛药。定期随访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术后疼痛管理需多学科协作,建议记录疼痛日记明确诱因和规律。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组织修复,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循序渐进地进行肩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提重物。心理疏导可缓解疼痛相关的焦虑情绪,必要时可咨询疼痛专科。若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体重下降、夜间痛醒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