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外科 > 神经外科
脑积水的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常用方法有头颅CT、核磁共振成像、腰椎穿刺等。脑积水可能由先天性畸形、颅内出血、感染或肿瘤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胶质瘤通常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其分级主要依据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异型性、坏死程度等病理特征。
胶质瘤通常分为4个级别,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从低级别到高级别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在生长速度、侵袭性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
胶质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电场治疗等方式治疗。胶质瘤通常由基因突变、电离辐射暴露、遗传综合征、病毒感染、环境毒素等因素引起。
手术切除是胶质...
胶质瘤复发后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胶质瘤复发通常与肿瘤残留、基因突变、治疗抵抗、微环境改变、免疫逃逸等因素有关。
对于局部...
胶质瘤辅助治疗时机需根据术后病理分级、肿瘤切除程度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判断,通常建议在术后2-4周内开始。辅助治疗方式主要有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电场治疗及免疫治疗。
术后...
不典型脑膜瘤术后复查时间一般为3-6个月,具体间隔需结合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分级、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调整。
肿瘤全切患者可适当延长复查周期至6个月,次全切患...
长了脑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脑瘤通常由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刺激、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
手术切除是治疗脑...
判断颅内肿瘤部位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定位,主要有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脊液检查、病理活检、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
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定位颅内肿瘤最精确的...
二级胶质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电场治疗等方式治疗。二级胶质瘤通常由基因突变、电离辐射暴露、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增殖等因素引起。
手术切除是二级胶...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急性咽炎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升高。急性咽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
急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会激活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参与防御,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此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超过正常范围,部分患者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咽炎如腺病毒、鼻病毒等,通常不会引起白细胞明显升高,甚至可能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白细胞总数正常的情况。
极少数情况下,急性咽炎患者可能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异常增高超过正常值数倍,这种情况多见于严重细菌感染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某些特殊病原体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然表现为升高但以淋巴细胞为主,且伴有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与典型细菌感染的血象变化不同。
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明确感染类型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用温盐水漱口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持续高热或症状加重需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缩宫手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术后感染、出血、子宫穿孔、宫腔粘连以及麻醉相关风险。缩宫手术通常用于处理流产不全、产后出血或子宫内异常情况,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术后护理。
术后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副作用,可能与手术操作或术后卫生管理有关,表现为发热、下腹疼痛或异常分泌物。出血量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警惕,可能与子宫收缩不良或血管损伤相关,严重时需二次手术干预。子宫穿孔虽概率较低,但可能损伤邻近器官如膀胱或肠道,需影像学检查确认。宫腔粘连可能导致月经量减少或继发不孕,与子宫内膜过度损伤有关,必要时需宫腔镜分离。麻醉风险包括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术前评估可降低发生概率。
术后应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1个月,观察体温及出血情况。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恢复。出现持续腹痛、大量鲜红色出血或高热时需立即就医。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评估子宫恢复状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促子宫收缩药物。
宫颈管息肉不一定必须手术,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药物或保守治疗控制,若息肉体积较大或伴随异常出血等症状时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宫颈管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有关,具体处理方式需结合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体积较小的宫颈管息肉若无明显症状,可先尝试药物控制。常用药物包括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类药物调节内分泌,配合保妇康栓等局部用药缓解炎症。这类患者需定期复查超声观察息肉变化,同时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刺激。部分息肉可能随月经周期自然脱落,无需特殊干预。
当宫颈管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引起接触性出血或月经量增多时,通常需要手术干预。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能精准切除病灶并止血,术后复发概率较低;对于基底较宽的息肉可能采用宫颈锥切术。手术前后需预防感染,术后1-2周避免盆浴和剧烈运动。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排除恶性病变可能。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患者均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术后建议每3-6个月复查阴道超声,观察有无复发迹象。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调节情绪压力,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经期禁止使用阴道冲洗。若出现异常阴道排液或反复出血,应及时就诊评估。
肠易激综合征不属于大病,但可能对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通常不会导致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并发症。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多为反复发作,与饮食、情绪、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排便后可缓解;腹泻型患者大便呈稀水样或糊状,便秘型患者则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液便,但无血便或体重下降等警示症状。症状发作时可能影响日常工作与社交,但不会直接危及生命或造成肠道结构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或因长期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若出现持续发热、夜间腹痛、便血、体重骤降等表现,需警惕炎症性肠病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此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注意记录饮食日记,避免摄入辛辣、高脂、乳糖或产气食物。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心理疏导可改善症状敏感性。症状加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但需避免长期依赖药物。
闭经一年后又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内分泌失调、妇科炎症、药物因素或恶性肿瘤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妇科检查、激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绝经后异常出血属于高危症状,建议立即就医排查。
1、子宫内膜病变
绝经后子宫内膜长期缺乏雌激素刺激,若突然增厚或出现息肉,可能引发出血。常见伴随下腹隐痛、分泌物异常。需通过阴道超声检查评估内膜厚度,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治疗可选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调节内膜,或采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2、内分泌失调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可能出现激素波动,导致突破性出血。可能伴有潮热、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需检测促卵泡激素、雌二醇等水平,可遵医嘱使用雌孕激素复合制剂如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进行周期调节。
3、妇科炎症
老年性阴道炎或宫颈炎可能引起接触性出血,常伴随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需进行白带常规和HPV检测,治疗可选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栓联合雌激素软膏局部用药,严重者需口服甲硝唑片抗感染。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钠片,或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干扰凝血功能。需详细询问用药史,调整药物方案后可选用氨甲环酸片辅助止血,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5、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或宫颈癌早期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可能伴随消瘦、盆腔疼痛。需行HPV-DNA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及活检确诊。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范围,必要时联合紫杉醇注射液化疗。
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妇科体检,包括宫颈TCT和乳腺检查。日常避免滥用雌激素制品,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出现异常出血需立即就诊。建议增加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摄入,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避免久坐及过度劳累。所有药物治疗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