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外科 > 神经外科
脑水肿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按严重程度从早期表现到终末期发展排列。
早期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头痛,多因颅内压增高刺激脑膜血管所致,可能伴...
脑水肿能否治愈取决于病因及严重程度,多数情况下通过脱水治疗、病因控制、手术减压及对症支持可有效缓解症状。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受压,需配...
脑水肿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生活干预等方式治疗。脑水肿通常由颅脑损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甘露醇可快速降低颅内压,呋塞米有助于减...
脑水肿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意识模糊。症状按严重程度从早期表现到终末期发展,需及时就医干预。
脑水肿初期常见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头痛,多因颅内压轻度升高...
脑水肿通常可以治愈,治疗方法包括脱水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病因、治疗时机及并发症控制密切相关。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人血白蛋白等药物减轻脑组织...
先天性脑积水可能由遗传因素、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脑室系统发育异常、颅内出血或感染等原因引起。
部分先天性脑积水与基因突变有关,如X染色体连锁的L1CAM基因突变。治...
外在脑积水可能由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出血、感染性脑膜炎、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等方式治疗。
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吸...
脑积水治疗可能出现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分流管功能障碍、颅内出血、脑脊液过度引流等。
分流手术可能导致颅内或腹腔感染,表现为发热、头痛、切口红肿,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
胶质瘤晚期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抗癫痫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肿瘤位置、发作类型及药物相互作用,常用药物有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和奥卡西平。
广谱抗癫痫药,适用于多种...
胶质瘤晚期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抗癫痫药物选择需考虑肿瘤进展程度、药物相互作用及患者耐受性,常用药物有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奥卡西平。
左乙拉西坦与其他抗肿...
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小孩贫血建议挂儿科或血液科,通常需要做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贫血可能与营养缺乏、遗传性疾病、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需结合检查结果明确病因。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基础检查,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贫血程度。缺铁性贫血患儿血红蛋白和平均红细胞体积通常降低,而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出现大细胞性改变。检查前无须空腹,采指尖血或静脉血即可完成。若结果异常,医生会根据红细胞参数进一步建议铁代谢或维生素B12检测。
血清铁蛋白能反映体内铁储备情况,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指标。儿童正常值随年龄变化,低于12μg/L提示铁缺乏。该检查需空腹抽血,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假性升高。若结果异常需结合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等指标综合判断,并排查慢性失血或吸收不良等病因。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值为0.5%-1.5%。溶血性贫血时计数明显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则降低。检查通过血常规标本自动分析,无须额外采血。结果异常可能需完善溶血相关检查如Coomb试验,或骨髓穿刺明确造血异常。
血红蛋白电泳用于筛查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血红蛋白病,通过检测异常血红蛋白条带辅助诊断。β地中海贫血可见HbA2升高,α地中海贫血可能出现HbH包涵体。检查需静脉采血,适合有家族史或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患儿。
骨髓穿刺适用于难治性贫血或疑似血液系统疾病,通过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和比例明确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见造血细胞减少,白血病可能出现原始细胞增生。操作需局部麻醉,家长需安抚儿童配合。检查后需按压穿刺点,观察有无出血或感染。
发现儿童贫血后,家长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避免与牛奶、浓茶同服影响铁吸收。轻度贫血可通过营养干预改善,中重度或病因不明者应及时复查,遵医嘱补充铁剂或维生素B12等药物。日常关注孩子有无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变化。
儿童呕吐后若无持续呕吐或胃肠不适,可以适量吃苹果、香蕉等温和水果。若呕吐频繁或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通常不建议立即进食水果。呕吐可能与胃肠炎、食物过敏、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观察儿童状态,必要时及时就医。
儿童呕吐后胃肠功能较弱,苹果富含果胶和鞣酸,有助于吸附肠道毒素并缓解轻度腹泻,建议去皮蒸熟或捣成泥状食用。香蕉含钾离子和可溶性膳食纤维,能补充呕吐丢失的电解质并调节肠道蠕动,可选择熟透香蕉少量进食。西蓝花煮熟后打成果蔬泥,其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修复黏膜,但需确保完全软化避免刺激。梨子炖煮后含山梨醇和水分,对缓解脱水有益,但寒凉体质儿童应谨慎。木瓜中的木瓜蛋白酶可辅助蛋白质消化,适合呕吐后食欲恢复期少量食用。
儿童呕吐若由病毒性胃肠炎引起,进食水果可能加重胃肠负担,此时需暂停食用并补充口服补液盐。过敏体质儿童呕吐后食用芒果、草莓等易致敏水果,可能诱发呕吐反复或皮疹。肠套叠等急腹症导致的呕吐需禁食禁水,立即就医处理。糖尿病患儿呕吐后血糖波动较大,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需严格避免。先天性代谢异常儿童呕吐时,水果中的果糖或苯丙氨酸可能诱发代谢危象,须遵医嘱调整饮食。
家长应观察儿童呕吐后的精神状态和尿量,优先补充温水或淡盐水,待呕吐缓解4-6小时后再尝试流质饮食。选择水果时注意去皮去籽、低温或蒸煮处理,避免酸性强或粗纤维多的品种。若呕吐伴随嗜睡、血便、持续腹痛或8小时内无排尿,须立即就医排查肠梗阻、脑膜炎等急重症。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与规律进食,减少暴饮暴食或进食后剧烈运动等诱因。
小儿脑炎的确诊方法主要有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脑电图检查、血液检查等。小儿脑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脑脊液检查是小儿脑炎确诊的重要方法,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检测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指标。病毒性脑炎通常表现为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高,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细菌性脑炎则表现为脑脊液白细胞明显增高,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检查还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头颅MRI,可以观察脑组织的结构变化,如脑水肿、脑出血、脑梗死等。头颅MRI对脑炎的诊断敏感性高于头颅CT,尤其是对早期脑炎的诊断。病毒性脑炎在MRI上可能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或单发的异常信号灶,细菌性脑炎可能表现为脑膜增厚、脑脓肿等。
病原学检测是确定小儿脑炎病因的关键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病毒核酸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的病毒核酸,如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培养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IgG抗体等。
脑电图检查可以评估脑电活动的异常,小儿脑炎患者可能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的慢波活动,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放电。脑电图检查对评估脑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对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
血液检查可以评估炎症指标和病原学指标,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病毒性脑炎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细菌性脑炎则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液检查还可以进行血清学检测,如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小儿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原体,保持室内通风,合理饮食,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确保孩子的康复。
儿童疱疹病毒性口炎引起的发热通常持续3-7天,具体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护理措施有关。疱疹病毒性口炎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疱疹、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
疱疹病毒性口炎发热持续时间多数在3-5天,若患儿免疫力较强且及时干预,发热可能较快消退。发热期间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厚度,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口腔疱疹可能引起疼痛,可选用儿童专用口腔喷雾缓解不适,避免进食过热或刺激性食物。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低热反复,但通常不会持续超过7天。
少数患儿发热可能持续5-7天,多见于未及时治疗或合并其他感染的情况。若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趋势,或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拒食脱水等症状,需警惕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此时需就医进行血常规、病毒学检测,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颗粒干预。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需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
疱疹病毒性口炎具有自限性,但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家长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恢复期可能出现口腔疱疹结痂,无须强行剥离。若发热伴随皮疹扩散、颈部僵硬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患病期间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患儿用品需单独消毒处理。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韧带松弛主要表现为关节不稳、活动受限、疼痛肿胀等症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韧带松弛可能与手术技术、康复训练不当、过早负重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
关节不稳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韧带松弛的典型表现,患者在行走、上下楼梯或转身时可能感到膝关节打软腿或突然卡住。这种情况通常与韧带张力不足或移植物愈合不良有关。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肌力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使用膝关节支具提供外部稳定,必要时需通过关节镜探查评估韧带状态。
韧带松弛可能导致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表现为屈伸困难或特定角度出现疼痛。这种情况常见于康复训练强度不足或瘢痕组织形成过多。物理治疗包括渐进式关节活动度训练、超声波治疗缓解软组织粘连,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膝关节持续疼痛和局部肿胀可能提示韧带松弛伴随滑膜炎或软骨损伤。疼痛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治疗需结合冷敷减轻肿胀,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消炎镇痛,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改善润滑。康复期间应避免剧烈扭转动作,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膝关节活动时出现弹响或摩擦感可能反映韧带松弛导致关节对位异常。这种情况需要与半月板损伤鉴别,可通过MRI检查明确。保守治疗包括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组织修复,配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营养软骨。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翻修手术。
患侧大腿肌肉萎缩会加重韧带松弛症状,表现为周径较健侧明显减小。这与术后制动期肌肉废用及神经肌肉控制下降有关。康复重点包括电刺激治疗激活肌肉,渐进抗阻训练恢复肌力,补充乳清蛋白粉促进肌肉合成。需定期评估肌力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严格遵循康复计划,术后6-8周内避免完全负重,使用拐杖分散膝关节压力。康复中期重点加强闭链运动训练,如靠墙静蹲、踏板训练等。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韧带修复,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如出现持续关节不稳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复诊,通过KT-1000等专业设备评估韧带张力,必要时考虑韧带加强或翻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