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心血管内科 > 内科 > 心悸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孕期乳房出现硬块可能是乳腺增生或乳汁淤积引起的正常生理现象,少数情况需警惕乳腺炎或肿瘤。孕期激素变化会刺激乳腺组织发育,导致乳房胀痛或局部硬块,通常呈双侧对称分布且质地较韧。
多数孕期乳房硬块与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作用促使乳腺腺泡增生、导管扩张,形成可触及的团块状结构,这种变化在妊娠中晚期更为明显。硬块多呈圆形或片状,按压有轻微疼痛,哺乳期可能演变为乳汁淤积性硬结。日常可通过热敷、穿戴无钢圈内衣缓解,避免过度按压刺激。
少数情况需排除病理性改变。若硬块单侧出现、质地坚硬固定或伴有皮肤橘皮样改变,可能与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良性肿瘤有关。哺乳期突发红肿热痛的硬块需考虑急性乳腺炎,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孕期乳腺癌发生率极低但不可忽视,其特征为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建议通过乳腺超声等无辐射检查初步鉴别。
孕期发现乳房硬块应定期观察变化,避免自行按摩或挤压。选择纯棉透气内衣减少摩擦,每日用温水清洁乳头预防感染。若硬块持续增大、出现溢液或皮肤凹陷等异常表现,应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哺乳期需保持正确衔乳姿势,每次哺乳后排空残余乳汁,可降低乳腺炎发生概率。
支原体肺炎早期症状主要有咳嗽、发热、咽痛、乏力、头痛等表现。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传染性,可通过飞沫传播。
支原体肺炎早期以阵发性干咳为主,咳嗽逐渐加重,可能持续数周。咳嗽初期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后期可能伴有少量黄痰。咳嗽在夜间或清晨较为明显,可能影响睡眠。咳嗽症状可能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似,但支原体肺炎的咳嗽持续时间较长。
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7.5-39摄氏度之间。发热可能持续数天,部分患者发热不明显或仅有轻微体温升高。发热时可能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但高热较少见。儿童发热症状可能比成人更明显。
支原体肺炎早期常见咽部不适或疼痛,可能伴有咽部干燥、瘙痒感。咽痛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吞咽时可能加重。检查可见咽部充血,但扁桃体肿大和渗出物较少见。咽痛症状可能先于咳嗽出现,是早期识别的重要指标。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乏力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影响日常活动和学习工作。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活动量减少。乏力症状可能持续整个病程,恢复期逐渐改善。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多为轻度至中度的胀痛或钝痛。头痛可能位于前额或双侧颞部,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头痛可能与发热、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儿童头痛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头痛一般不严重,随着病情好转而缓解。
支原体肺炎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多饮水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儿童患者应加强护理,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小儿心肌炎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治疗。小儿心肌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反应、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饮食选择低盐、易消化食物,限制液体摄入量。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出现呼吸困难或血氧下降时及时给予氧疗。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
病毒性心肌炎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合并心力衰竭时使用地高辛口服溶液增强心肌收缩力。严重心律失常者可选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需注意洋地黄类药物易发生中毒,须严格监测血药浓度。细菌感染者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
暴发性心肌炎出现心源性休克时,需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维持循环。机械通气适用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这类有创操作需在重症监护病房由专业团队实施。
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自身抗体阳性者。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可用于慢性活动性心肌炎。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免疫功能,预防机会性感染。
急性期可用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缓解心悸气短。稳心颗粒可改善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恢复期选用生脉饮口服液调理气血。针灸取内关、膻中等穴位有助于改善心功能。中药使用需辨证施治,避免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
患儿日常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限制高脂肪食物。康复期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观察心肌修复情况。家长需学会识别心率增快、面色苍白等预警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注意气候变化时预防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需咨询专科医生。
皮肤上出现异常变化可能预示皮肤癌,常见征兆主要有不对称斑块、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超过6毫米、短期内快速增大等。皮肤癌主要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需结合皮肤镜或病理检查确诊。
良性痣通常呈对称圆形或椭圆形,若皮肤斑块左右或上下不对称需警惕。可能与长期紫外线暴露或遗传因素有关,常伴随局部瘙痒或脱屑。建议通过皮肤镜检查初步判断,必要时行活检确诊。避免自行抠抓,日常需加强防晒。
皮肤癌病灶边缘多呈锯齿状或模糊不清,与周围正常皮肤分界不清晰。常见于长期接触砷化物或放射线暴露人群,部分患者伴有病灶渗液。临床常用Mohs显微描记手术切除,术后需定期复查。日常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单个病灶内出现棕、黑、红、白等多种颜色混杂需重视。黑色素瘤常见此特征,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好发于足底等摩擦部位。诊断需结合ABCDE法则评估,治疗包括扩大切除术和靶向治疗。建议每月自查皮肤色斑变化。
超过6毫米的皮肤新生物需提高警惕,尤其生长在头颈等日光暴露区。鳞状细胞癌多见此类表现,与免疫抑制或HPV感染有关,易出现溃疡倾向。确诊需完整切除送病理,高危病例需配合放疗。户外活动应穿戴防晒衣物。
数周内明显增大的皮肤肿物具有较高恶性风险。基底细胞癌可能呈现珍珠样光泽伴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中老年人。早期干预可采用光动力疗法或冷冻治疗,晚期需综合治疗。记录病灶尺寸变化轨迹有助于病情监测。
发现皮肤异常应及时就诊皮肤科,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需做好物理防晒,使用SPF30以上防晒霜,每季度自查全身皮肤。高危人群包括有皮肤癌家族史者、长期户外工作者、免疫低下患者等,建议每年进行专业皮肤检查。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皮肤健康维护。
肺腺癌属于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是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之一。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40%。肺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腺体细胞,多发生于肺外周部位,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通过体检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而确诊。
肺腺癌与其他类型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存在差异。肺腺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容易发生血行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脑、骨骼和肝脏。近年来肺腺癌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显著,约半数患者可检测到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突变,这为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早期肺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患者需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
肺腺癌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和分子检测。胸部CT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周围浸润情况,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状况。病理诊断通过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明确腺癌亚型并进行基因检测。免疫组化检查可辅助鉴别肺腺癌与其他类型肺癌,如鳞状细胞癌或大细胞癌。
肺腺癌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IA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IV期患者预后较差。定期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腺癌,尤其适用于长期吸烟或有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戒烟是预防肺腺癌的重要措施,同时需避免二手烟暴露和职业致癌物接触。出现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