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脊柱外科 > 骨科学 > 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引起腿部疼痛主要与神经压迫、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和肌肉代偿性痉挛有关。腰椎管狭窄可通过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
椎管狭窄直接...
外伤性腰椎狭窄可能由椎体骨折、椎间盘突出、韧带增生、椎管水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镇痛、物理治疗、微创手术、开放减压等方式治疗。
外伤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压迫椎管,...
腰椎管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药物缓解、物理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干预。
年龄增长导致椎间...
激素封闭治疗对腰椎狭窄的短期疼痛缓解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限,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神经压迫症状。治疗效果受患者年龄、病程长短、激素类型、注射技术等因素影响。
激素封闭可通...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右肝内胆管结石是否严重需结合结石大小、是否引发感染或梗阻判断,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溶石、内镜取石、手术切除等。右肝内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小结石,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鹅去氧胆酸片等药物促进胆汁排泄和结石溶解。这类药物适用于胆固醇性结石,需长期服用并定期复查超声。若合并细菌感染,需联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等抗感染药物。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取出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石,尤其适合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该方式通过十二指肠镜直达胆管开口,用取石网篮或球囊清除结石,创伤较小。术后需短期留置鼻胆管引流,并配合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预防胰腺炎。
反复发作或合并肝叶萎缩的复杂结石,需行肝部分切除术。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适用于局限型结石,开放手术则用于弥漫性病变。术前需评估肝功能储备,术后可能需胆肠吻合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术中联合胆道镜可提高取净率。
部分钙化明显的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但胆管结石碎石后需配合药物或内镜排石。该方法对肝内胆管弯曲段的结石效果有限,可能需重复进行。碎石前后需使用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胆管痉挛,降低结石嵌顿风险。
辅助治疗可选用胆宁片、消炎利胆片等中成药,或金钱草、茵陈等中药汤剂利胆排石。针灸选取胆俞、阳陵泉等穴位改善胆汁代谢。需注意中药不能替代取石治疗,仅适用于结石小于0.5厘米且无胆管扩张者。
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及酒精摄入,规律进食以促进胆汁排空。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预防结石增大,适度运动可减少胆汁淤积。出现寒战高热、持续腹痛或陶土样大便时需立即就医,警惕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血糖高引起的眼睛模糊可通过控制血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血糖高导致的眼睛模糊可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
血糖高是眼睛模糊的根本原因,控制血糖有助于减缓眼部病变的进展。日常需监测血糖水平,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如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饮食上需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适量运动有助于血糖控制。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眼睛模糊,可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羟苯磺酸钙胶囊、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若合并黄斑水肿,可能需要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雷珠单抗注射液。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激光光凝术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适用于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或广泛出血的情况。激光治疗可封闭渗漏的血管,减少视网膜水肿,延缓视力恶化。治疗前需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观察疗效。
对于严重的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可清除眼内积血,复位脱离的视网膜,挽救残余视力。术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眼底情况。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可能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血糖高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等项目。早期发现眼部病变可及时干预,避免视力不可逆损伤。检查时需告知医生糖尿病病史及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血糖高引起眼睛模糊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等,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底出血。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用眼过度。出现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增多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定期监测血糖和眼底情况,遵医嘱用药和治疗,有助于保护视力健康。
膈疝手术后可能出现后遗症,且存在复发概率,需通过定期复查、药物干预或二次手术等方式治疗。
膈疝手术后常见后遗症包括胃肠功能紊乱、胸腔粘连及切口疼痛。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反酸,与术中脏器复位后适应不良有关,可通过少食多餐、避免辛辣食物缓解。胸腔粘连多因手术创伤引发胸膜炎症反应,轻度粘连可通过呼吸训练改善,严重者需行粘连松解术。切口疼痛通常持续1-3个月,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镇痛药物。
膈疝复发率约为5%-15%,主要与修补材料移位、腹压增高因素相关。复发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再现呕吐、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确诊复发后,若为小型缺损可尝试腹腔镜修补术,复杂病例需开胸手术联合补片加固。儿童患者复发率较高,家长需注意避免其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行为。
术后应每6个月进行胸部CT或消化道造影检查,监测修补区域状态。日常需保持体重稳定,避免重体力劳动,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部位。若出现持续胸痛、进食梗阻感应及时就诊,排除复发或并发症可能。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规范治疗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多数可恢复正常生活。
妊娠合并甲亢可通过抗甲状腺药物、β受体阻滞剂、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妊娠合并甲亢通常由格雷夫斯病、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垂体病变、碘摄入过量等原因引起。
抗甲状腺药物是妊娠合并甲亢的首选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缓解甲亢症状。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时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药物过量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早期优先选择丙硫氧嘧啶片,妊娠中晚期可考虑换用甲巯咪唑片。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片可用于控制妊娠合并甲亢引起的心悸、手抖等症状。这类药物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轻交感神经兴奋症状。β受体阻滞剂通常作为辅助治疗,短期使用相对安全,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妊娠晚期使用需谨慎,可能增加新生儿低血糖风险。使用期间需监测孕妇心率和血压变化。
放射性碘治疗一般不推荐用于妊娠期甲亢,因为放射性碘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甲状腺,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肿。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孕妇无法耐受药物或手术治疗,且妊娠已进入中晚期时,才考虑在严格评估风险后使用极低剂量的放射性碘治疗。治疗后需密切监测胎儿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药物过敏或甲状腺明显肿大的妊娠合并甲亢患者。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妊娠中期,此时流产风险较低。术前需用抗甲状腺药物和碘剂充分准备,术后需监测甲状腺功能和钙代谢情况。手术治疗可快速控制甲亢,但存在手术并发症风险,需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
妊娠合并甲亢患者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和孕妇心率血压等指标。监测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通常每2-4周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同时需监测胎儿心率、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产后需继续监测甲状腺功能,部分患者产后可能出现病情波动,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合并甲亢患者在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含碘食物如海产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遵医嘱定期复查,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观察胎动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产后哺乳期用药需咨询医生,部分抗甲状腺药物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病情控制和胎儿发育都有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处于协调稳定的状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压力。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情绪稳定、自我认知清晰、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等核心维度。
情绪稳定表现为个体能够适度表达喜怒哀乐,不会长期陷入极端情绪波动。自我认知清晰指对自身能力、优缺点有客观评价,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过度自卑。人际关系和谐体现在与他人建立平等、尊重的互动模式,能处理冲突并维持健康社交圈。社会适应良好要求个体遵守社会规范,在学业、职业等角色中保持基本胜任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强调面对困难时能调动资源解决问题,而非逃避或消极应对。
维护心理健康需注重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每日进行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等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培养正念冥想习惯能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建议每天安排固定时间练习深呼吸。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很重要,定期与亲友沟通可减少孤独感。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睡眠障碍时,建议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