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内科 > 中医科 > 痉病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血管介入手术的副作用通常较小,但具体风险与手术部位、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血管介入手术可能出现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等常见反应,严重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等发生率较低。
血管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操作,多数患者术后仅需局部压迫止血,1-3天内可恢复日常活动。穿刺点淤青或轻微疼痛属于正常术后反应,通常3-5天自行消退。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多表现为一过性发热或皮疹,采用低渗透压造影剂可降低发生概率。术中导管操作可能造成血管内膜轻微损伤,但现代影像引导技术已显著减少此类风险。
少数患者可能发生需要医疗干预的并发症。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造影剂后存在急性肾损伤风险,术前需评估肌酐清除率。抗凝治疗不当可能导致穿刺部位难以止血,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糖尿病患者或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术后血管闭塞概率略高于普通人群。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导丝穿破血管引发内出血,此时需紧急外科处理。
术后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48小时内剧烈运动。出现持续肿胀、肢体发麻或皮肤苍白需立即就医。建议术后1个月复查血管超声,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有助于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风疹块过敏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冷敷缓解瘙痒、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改善。风疹块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感染因素、物理刺激、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风疹块过敏需立即排查并远离可疑过敏原,常见过敏原有海鲜、坚果、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体质者应记录饮食日记,避免重复接触致敏物质。室内保持通风清洁,定期清洗床品减少尘螨滋生。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减少吸入性过敏原刺激。
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患处5-10分钟可暂时缓解风疹块瘙痒症状,每日可重复进行3-4次。冷敷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组织水肿,但需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婴幼儿皮肤娇嫩,家长需将冷敷温度控制在20℃左右,单次不超过5分钟。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依巴斯汀片等二代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疹块引起的红肿瘙痒。这类药物嗜睡副作用较轻,但需遵医嘱调整剂量,肝功能异常者慎用。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规律服药控制症状。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凝胶等中弱效激素药膏可局部涂抹于风疹块处,每日1-2次帮助消退皮疹。面部及皮肤皱褶处应选用弱效制剂,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家长需注意儿童使用面积不超过体表10%,避免激素吸收过量。
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可考虑奥马珠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调节免疫异常。严重过敏反应需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应急。免疫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IgE水平,治疗周期通常持续3-6个月。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者可能对免疫调节治疗反应更好。
风疹块过敏期间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热刺激加重症状。饮食宜清淡,暂忌辛辣海鲜等发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若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过敏原,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会引起反复发烧,具体与感染程度、治疗是否规范以及患者免疫力等因素有关。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能引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疾病。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后若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细菌可能持续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出现反复发热。部分患者因耐药菌株感染或用药疗程不足,细菌未被彻底清除,停药后可能再次繁殖并诱发发热。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更易出现感染迁延不愈的情况。
少数情况下,肺炎克雷伯菌可能形成生物被膜或隐匿性感染灶,常规抗感染治疗难以彻底清除病原体,导致间歇性发热。合并脓肿等局部化脓性病灶时,需通过引流等外科干预才能控制感染源。极少数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未被发现,如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热症状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叠加显现。
出现反复发热应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源和药敏结果。治疗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等。日常需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受凉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减少感染复发风险。
皮肤病是否需要化验血需根据具体类型决定,常见需要血液检查的情况包括免疫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或全身性疾病伴发皮损。血液检查可帮助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监测药物副作用。
对于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常见皮肤病,通常无需常规血液检查,医生通过病史询问和皮损观察即可诊断。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或血常规,以排除食物、药物等诱因。银屑病关节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评估关节受累程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相关皮肤表现,必须进行抗核抗体、补体等免疫学检测辅助确诊。怀疑梅毒、HIV等感染性皮肤病时,血清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血液检查在皮肤病诊疗中具有补充价值而非必需项目。患者应配合医生完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但无须对所有皮肤病盲目要求验血。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搔抓、记录皮损变化等自我观察同样重要,就诊时携带既往检查结果可减少重复检验。
儿童IgA肾病可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饮食调理、情志调护等方式治疗。IgA肾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黄芪、茯苓、白术等药材配伍的健脾益肾方剂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血尿明显者可加用小蓟、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蛋白尿显著者常配伍芡实、金樱子等固精药物。需由中医师根据患儿体质辨证调整组方,避免自行用药。
黄葵胶囊可减轻肾小球炎症反应,适用于湿热型患儿;百令胶囊含发酵冬虫夏草菌粉,有助于改善蛋白尿;肾炎康复片对气阴两虚型血尿有缓解作用。使用中成药需注意部分制剂含钾量较高,肾功能不全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选取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温和灸或电针刺激,每周2-3次,有助于改善肾脏微循环。耳穴贴压选用肾、膀胱、内分泌等反射区,适合配合药物治疗。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皮肤感染。
控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水肿期需限制钠盐至每日2-3克,避免腌制食品。可适量食用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食材,禁食辛辣刺激食物。
家长需帮助患儿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紧张加重病情。通过亲子游戏、音乐疗法等方式疏导压力,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记录每日尿量和血压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波动。
中医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指标,配合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眼睑浮肿、尿量减少等表现,感冒发热时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加重。治疗周期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家长需保持耐心,严格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