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内科 > 中医科 > 痞满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刻意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度关注、体象障碍以及伴随的生理功能紊乱。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自我节食导致体重过低为核心特征的精神障碍,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患者会严格限制热量摄入,拒绝食用高能量食物,甚至制定极端饮食规则。部分患者可能伪装进食后催吐或过度运动以消耗热量。这种行为与对肥胖的强烈恐惧有关,即使体重已低于正常范围仍持续节食。
体重下降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5%,BMI常低于17.5。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停滞,女性可继发闭经。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等营养不良表现常见,严重时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患者频繁称重、测量身体部位,对特定部位如腹部或大腿存在扭曲认知。常伴有强迫性运动行为,每日消耗大量时间计算热量或研究减肥方法,社交活动多因饮食限制而减少。
尽管体型消瘦,患者仍固执认为自己肥胖,拒绝承认体重过轻的现实。这种认知扭曲可能伴随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时出现自杀倾向。体象评估测试显示其感知与实际体型差异显著。
长期营养不良可引发心动过缓、低血压、骨质疏松等并发症。胃肠道蠕动减慢导致腹胀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怕冷乏力。实验室检查常见低钾血症、贫血等代谢异常。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需在精神科和营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体象认知、逐步恢复计划纠正营养不良。家属应避免对患者进行体重评论,营造轻松的进餐环境,定期监测电解质和心功能指标。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冻伤后遗留的黑印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淡化,但具体恢复程度与个人体质、冻伤严重程度及护理措施有关。冻伤是皮肤及皮下组织因低温导致的损伤,色素沉着属于常见后遗症。
浅表性冻伤形成的黑印通常会在3-6个月内逐渐消退。这类损伤仅累及表皮层,黑色素沉积较浅,随着皮肤新陈代谢,色素颗粒会被逐渐分解代谢。期间注意避免日光暴晒,外出时使用物理防晒措施,配合维生素E乳膏局部涂抹有助于加速淡化。
深度冻伤导致的顽固性黑印可能持续1年以上,甚至遗留永久性痕迹。当损伤涉及真皮层或皮下脂肪层时,可能破坏黑色素细胞正常分布,或引发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此类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氢醌乳膏、积雪苷霜软膏等药物干预,必要时联合激光治疗改善色沉。
冻伤后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摩擦黑印部位。恢复期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等食物,限制辛辣刺激性饮食。若黑印伴随皮肤萎缩、溃疡或疼痛,需及时至皮肤科就诊评估。
乳腺癌切除手术一个月后一般可以适量吃鱼,但需避免辛辣食物。鱼类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术后恢复,而辣椒可能刺激伤口或胃肠黏膜。
鱼类是术后恢复期的理想食物选择,其含有的优质蛋白可促进组织修复,深海鱼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还具有抗炎作用。清蒸、水煮等低脂烹饪方式更适合术后消化吸收,避免选择高汞鱼类如金枪鱼。部分患者可能对海鲜过敏,初次尝试应少量食用并观察反应。术后一个月伤口基本稳定,但个体差异存在,食用后出现皮肤瘙痒或消化不良应暂停。
辣椒中的辣椒素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可能引发胃痛、腹泻等不适。术后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时,辛辣食物可能加重消化负担。部分患者食用后会出现术区皮肤灼热感或出汗刺激伤口。火锅、麻辣烫等重口味食物往往高油高盐,不利于术后营养平衡。伤口存在红肿或感染迹象时更应严格忌口辛辣。
术后饮食应遵循从清淡到多样、从易消化到常规的过渡原则。除注意鱼类和辛辣食物外,还需保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控制油脂摄入量。术后一个月复查时可咨询营养科医生制定个性化食谱,定期评估营养状况和伤口愈合情况。
心理病主要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等类型。心理疾病可能由遗传、环境压力、脑部化学物质失衡等因素引起,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评估与治疗。
焦虑障碍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主要特征,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出汗、坐立不安等躯体症状,常与长期压力或创伤事件相关。临床常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伴有睡眠障碍或食欲改变。发病与5-羟色胺系统异常、慢性疾病或重大生活事件相关。盐酸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舍曲林片等药物需配合心理疏导。重度抑郁可能出现自杀倾向,需密切监护。
双相情感障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点,躁狂期表现亢奋冲动,抑郁期则情绪低迷。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心境稳定剂是基础治疗,需配合规律作息监测。该病有较强遗传倾向,季节变化可能诱发发作。
此类障碍伴随幻觉、妄想等现实检验能力受损,奥氮平片、利培酮口崩片等抗精神病药可控制阳性症状。发病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失调有关,早期干预对保留社会功能至关重要。部分患者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
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行为为特征,如过度清洁、检查等。盐酸氯米帕明片、氟伏沙明片等药物联合暴露疗法效果较好。神经生物学研究显示基底节区功能异常可能致病,症状常因压力加重。
心理疾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家属需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配合医生建立治疗联盟。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部分慢性疾病需坚持长期治疗计划。若出现自伤或伤人倾向应立即联系精神科急诊。
人的心理健康通常可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理障碍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认知、情绪、社会适应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表现为情绪稳定、自我认知清晰、人际关系和谐、能有效处理压力。这类人群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能够通过积极应对策略解决日常问题,如规律运动、保持社交活动、合理规划时间等。心理健康的维持需要持续关注自我需求,避免长期压抑情绪,必要时可通过心理咨询或正念训练增强心理韧性。
心理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障碍之间的过渡状态,表现为间歇性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注意力分散或工作效率降低,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常见诱因包括长期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或生活重大变化。此时可通过调整作息、增加户外活动、短期心理咨询等方式干预。若持续超过1个月未缓解,可能进展为焦虑或抑郁倾向,需专业评估。
心理障碍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状况,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伴随显著功能损害。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情绪失控、社会功能退化、躯体化反应或自杀倾向。此类情况需精神科医生介入,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舍曲林片、帕罗西汀胶囊等抗抑郁剂,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早期识别和系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维护心理健康需建立规律生活节奏,保证每天7-9小时睡眠,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或行为异常时,建议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家庭成员应避免 stigmatization,通过倾听和非评判性沟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