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急诊科 > 其它科室 > 急腹症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心梗体检通常需要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血脂血糖等指标。心梗死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早期筛查有助于发现潜在风险。
心肌酶谱是诊断心肌损伤的关键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这些物质在心肌细胞受损后会释放入血,通过血液检测可判断心肌坏死程度。肌钙蛋白特异性较高,发病后数小时即可检出,持续升高对确诊有重要意义。心电图能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及病理性Q波。动态监测心电图可观察病情演变,区分急性期、亚急性期与陈旧性心梗。心脏超声通过声波成像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可直观显示室壁运动异常、心室收缩功能下降等心梗后改变,对并发症如室壁瘤、乳头肌断裂有较高诊断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通过注入造影剂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位置,为血运重建治疗提供依据。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评估适应症与风险。血脂血糖检测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冠脉斑块形成,糖尿病则是心梗的重要诱因。部分情况下需补充检查凝血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全面评估血栓与炎症状态。
建议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定期进行心血管专项体检,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人群应加强血脂血糖监测。突发胸痛、胸闷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黄金救治时间。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遵医嘱规范用药可有效降低心梗发生风险。
五个月婴儿大便呈蛋花样可能与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食物过敏、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更换奶粉、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量喂养或奶粉冲调过浓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松散如蛋花状,可能伴有奶瓣。家长需按需喂养,避免过度进食,奶粉需按比例调配。若为母乳喂养,母亲应减少高脂高糖饮食。
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引起蛋花样便、腹胀、哭闹。可尝试无乳糖配方奶粉,或遵医嘱使用乳糖酶制剂如儿歌乳糖酶颗粒。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继发于肠道感染,需先治疗原发病。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常见于秋冬季,除蛋花样水便外,可能伴随发热、呕吐。需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如思密达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牛奶蛋白过敏多见于配方奶喂养婴儿,大便可见黏液、血丝。需改用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母亲哺乳期需忌口牛奶及制品。可配合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过敏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肠道菌群失调或胃肠动力异常可能导致大便性状改变。可尝试益生菌制剂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微生态,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若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需排除肠套叠等急腹症。
家长需记录婴儿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保持臀部清洁预防尿布疹。母乳喂养母亲应饮食清淡,避免生冷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需严格消毒奶具,冲调水温控制在40-50℃。若腹泻伴持续呕吐、发热或大便带血,须立即就医排除细菌性肠炎等严重情况。注意观察脱水征象如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小孩子发热时脚凉手热通常需要保暖,但需根据体温变化调整护理措施。发热可能是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的,建议家长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小孩子发热时出现脚凉手热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导致外周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此时脚部因血液循环减少而发凉,手部因靠近躯干可能温度较高。家长可用温水泡脚或穿袜子改善脚部血液循环,同时避免过度包裹躯干以免影响散热。监测体温每1-2小时一次,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上升,应及时采取退热措施。
若发热伴随手脚持续冰凉且出现寒战、皮肤花纹等表现,可能提示循环不良或严重感染。此时需立即就医,避免擅自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受凉。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饮水量和排尿情况,补充适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发热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可进食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或高糖食物。体温正常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呕吐、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家长应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用药情况,便于医生诊断时参考。
心肌细胞受损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心脏康复等方式治疗。心肌细胞受损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高血压、心肌病、药物毒性等原因引起。
心肌细胞受损患者需戒烟限酒,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运动强度以不引发胸闷气短为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心肌修复。
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形成,硝酸异山梨酯片改善心肌供血,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心肌耗氧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可减轻心脏负荷,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能稳定动脉斑块。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可能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取自身血管搭建血流旁路。终末期心肌病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手术。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严格预防感染和排斥反应。
病情稳定后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训练和呼吸锻炼。康复期间监测心率血压变化,逐步提高运动耐量。配合营养师制定低脂高纤维饮食方案,定期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
心肌细胞受损患者日常应低钠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冬季注意保暖防寒。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需立即就医。保持乐观心态,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病毒疣手上通常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有直接接触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低下、共用物品传播、外伤感染等原因。病毒疣表现为皮肤表面粗糙的丘疹或斑块,可能伴有轻微疼痛或瘙痒。
直接接触病毒疣患者的皮损部位可能导致感染。人乳头瘤病毒通过微小皮肤破损进入表皮细胞,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肤色丘疹,表面粗糙呈菜花状。治疗可选用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等外用药物,或采用液氮冷冻去除疣体。
手部皮肤干燥皲裂或存在湿疹等皮肤病时,表皮防御功能减弱。病毒更易通过破损的皮肤屏障侵入基底层细胞,导致局部角质过度增生形成疣体。常见于经常接触化学制剂或长期泡水的人群。保持手部皮肤完整性与湿润度有助于预防,已感染者可使用氟尿嘧啶软膏局部治疗。
免疫功能抑制者更易发生病毒疣持续感染。糖尿病、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体内T细胞对HPV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疣体反复发作。除局部治疗外,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调控,必要时联合使用干扰素凝胶增强局部免疫应答。
共用毛巾、手套等物品可能间接传播HPV病毒。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通过污染物接触皮肤微小创口引发感染。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更需注意个人物品隔离。发生感染后可选用鬼臼毒素溶液点涂,同时彻底消毒个人用品。
手部外伤未妥善处理时,创面暴露易被HPV病毒定植。修甲、倒刺等微小伤口均为常见感染途径。初期表现为针尖大小丘疹,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预防需及时消毒伤口,已形成疣体可采用激光气化或电灼治疗。
病毒疣患者应避免自行撕扯或剪除疣体,防止病毒扩散。保持手部清洁干燥,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观察疣体消退情况。免疫功能正常者多数可在1-2年内自行消退,顽固性疣体需多次治疗。合并甲周疣或甲下疣时建议尽早就医,防止造成甲板永久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