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创伤骨科 > 骨科学 > 其它
首页上一页123456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肾功能衰竭慢性属于严重疾病,需及时就医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原发病、药物治疗、透析治疗、肾移植、生活方式调整等。肾功能衰竭慢性通常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水肿、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肾功能衰竭慢性可能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原发病有关。控制血糖和血压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恶化。糖尿病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或盐酸二甲双胍片等药物。高血压肾病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或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
肾功能衰竭慢性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碳酸氢钠片可纠正酸中毒,呋塞米片有助于减轻水肿,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可改善贫血。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处理。
肾功能衰竭慢性进展至终末期时需进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通过机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过滤膜。透析治疗需每周进行多次,可帮助维持生命。治疗期间需严格控制水分和蛋白质摄入,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肾功能衰竭慢性患者符合条件时可考虑肾移植手术。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等预防排斥反应。术后需定期复查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感染。肾移植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但需匹配合适供体。
肾功能衰竭慢性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饮食应限制蛋白质、钠盐和钾的摄入,适量补充热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压和尿量变化,记录每日体重。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肾功能衰竭慢性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和随访。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等摄入。适量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出现水肿加重、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家属应给予充分支持和照顾。
孕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通常需要治疗,尤其是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超过4.0mIU/L或存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增加妊娠期并发症风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指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轻度升高,而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正常。妊娠期未治疗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能与流产、早产、胎儿神经智力发育受损等风险相关。对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在2.5-4.0mIU/L且抗体阴性的孕妇,部分研究认为可密切监测而不急于用药,但需结合个体情况评估。当促甲状腺激素超过4.0mIU/L或合并抗体阳性时,左甲状腺素钠片是首选治疗药物,需根据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目标是将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在妊娠期特定参考范围内。部分孕妇产后可能仍需持续治疗,需遵医嘱逐步调整。
孕妇确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后,除规范用药外,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避免过量。规律产检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乏力、畏寒、便秘等症状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产后6-8周应复查甲状腺功能,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急性胃炎患者一般可以遵医嘱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铝碳酸镁咀嚼片是一种抗酸药,能够中和胃酸,缓解胃部不适症状。
铝碳酸镁咀嚼片的主要成分是铝碳酸镁,该药物进入胃部后,能够迅速中和过多胃酸,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药物在胃内形成保护层,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胃酸对受损黏膜的进一步损害。铝碳酸镁咀嚼片还能吸附胆汁酸,对于胆汁反流引起的胃部不适也有一定缓解作用。该药物作用温和,起效较快,适合急性胃炎发作时短期使用。服用时需注意咀嚼后咽下,避免整片吞服影响药效发挥。
虽然铝碳酸镁咀嚼片安全性较高,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致铝蓄积,引发便秘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腹泻或便秘,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药物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建议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服用。如服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胃炎发作期间,除药物治疗外,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冷过热饮食。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戒烟限酒,避免加重胃黏膜损伤。保持规律作息,适当休息有助于胃黏膜修复。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呕血、黑便等严重表现,应立即就医排除其他严重胃部疾病。
胆管三联征是指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三种症状同时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等胆道梗阻性疾病。
腹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剑突下,呈持续性胀痛或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胆道梗阻导致胆管内压力增高,刺激内脏神经引起疼痛。伴随恶心呕吐时需警惕化脓性胆管炎,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等解痉镇痛药物,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抗感染。
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伴明显寒战。胆道细菌感染时内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治疗需静脉输注注射用美罗培南、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胆汁引流。
皮肤巩膜黄染通常在腹痛后1-2天出现,尿色加深如浓茶,粪便呈陶土色。因胆红素逆流入血所致,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71μmol/L。超声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必要时行MRCP明确梗阻部位。梗阻持续需手术解除,如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或胆总管探查术。
出现胆管三联征需立即就医,避免进食油腻食物加重胆绞痛。治疗期间保持半卧位减轻腹部张力,监测体温变化。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评估恢复情况。长期胆道梗阻可能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需规范治疗原发病。
急性荨麻疹中医治疗可通过疏风清热、调和营卫、祛湿解毒、养血息风、扶正固本等方法缓解症状。急性荨麻疹多与风邪侵袭、湿热内蕴、气血失调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
风热型急性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红色风团、灼热感,可选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消风散含荆芥、防风等成分,有助于疏散风热。患者可能因外感风热或饮食辛辣诱发,伴随瘙痒、发热等症状。避免抓挠皮肤,饮食宜清淡。
营卫不和型常见于体质虚弱者,表现为风团反复发作、遇风加重,可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调理。桂枝汤能调和营卫,玉屏风散可益气固表。此类患者多因卫外不固导致风邪乘虚而入,需注意保暖,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湿热蕴肤型急性荨麻疹可见水肿性风团、渗出倾向,宜用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化裁。茵陈蒿汤能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并重者。发病可能与潮湿环境、饮食肥甘有关,伴随口苦、尿黄等症状。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居住潮湿环境。
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转急性发作,表现为风团色淡、干燥脱屑,可选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饮子含当归、白芍等养血药材,有助于润燥止痒。患者可能因血虚生风或久病耗血导致病情反复,需避免过度洗浴,适当食用滋阴食物。
脾肺气虚型急性荨麻疹常见于儿童或体弱者,表现为风团色淡、易疲劳,可用补中益气汤调理。补中益气汤能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发病多与脾胃虚弱、卫外不固相关,伴随食欲不振等症状。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治疗急性荨麻疹期间,患者应避免食用海鲜、辛辣等发物,保持情绪稳定。急性发作期可用金银花、白鲜皮等中药煎汤外洗缓解瘙痒。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记录诱发因素,有助于辨证调方。恢复期可适当练习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增强体质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