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创伤骨科 > 骨科学 > 其它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乳腺癌手术引流管一般需要5-14天拔除,具体时间与引流量、伤口愈合情况等因素有关。
乳腺癌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主要取决于每日引流量和局部组织愈合速度。术后1-3天引流量较多,通常需要保持引流管通畅,此时引流量可能达到50-100毫升。随着时间推移,引流量会逐渐减少,当24小时引流量降至10-20毫升以下时,医生会评估是否达到拔管标准。伤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能在5-7天即可拔管。对于创面较大或存在脂肪液化的患者,引流时间可能延长至10-14天。术后需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固定稳妥,避免牵拉导致脱落。医护人员会通过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及性状来判断恢复情况,淡血性液体转为清亮是好转的表现。
术后应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引流管移位。饮食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伤口愈合。每日记录引流量并观察有无发热、红肿等感染迹象,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拔管后仍需注意保护手术区域,按医嘱定期复查。
骨质增生通常不会持续长大,但可能因关节持续磨损或炎症刺激而缓慢进展。骨质增生是关节退行性改变的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与长期劳损、年龄增长等因素相关。
骨质增生本质是骨骼为适应异常应力产生的代偿性增生,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当骨刺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软组织时,可能引发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显示骨赘形成,但增生速度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短期内不会显著变化。若关节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如肥胖患者或重体力劳动者,骨赘可能因机械刺激略微增大。此时需通过减重、减少负重活动等方式延缓进展。
少数情况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时,炎性因子可能加速局部骨质增生。这类患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缓解症状,必要时进行关节镜清理术。遗传因素导致的代谢性骨病也可能伴随异常骨增生,但属于罕见情况。
建议骨质增生患者避免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日常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如牛奶、西蓝花等,但无须过度补钙。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或活动障碍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药物或物理治疗。
儿童迁延性支气管炎通常可以治好,但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程采取针对性治疗。迁延性支气管炎是指症状持续超过4周的支气管炎症,可能与感染、过敏、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迁延性支气管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支原体感染需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支持为主。治疗期间需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支气管痉挛明显的患儿可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特布他林雾化液进行雾化治疗,帮助缓解气道炎症和痉挛。雾化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用药后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反馈医生调整方案。
反复发作的迁延性支气管炎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脾氨肽冻干粉等免疫调节剂。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免疫指标,避免过度免疫抑制。同时保证充足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A、D等有助于黏膜修复。
过敏因素导致的病情迁延需做好环境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定期清洗床上用品,避免接触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原。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
中医认为迁延性支气管炎多属肺脾气虚,可配合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百蕊颗粒等中成药。推拿按摩肺俞、膻中等穴位也有辅助疗效。食疗可选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但需避开急性发作期。
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居室空气清新,避免被动吸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稀释痰液。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进行呼吸操等温和锻炼。定期随访肺功能,若出现发热、气促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复诊。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1-3个月症状可明显改善,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调理。
神经性皮炎瘙痒难忍影响睡眠时,可通过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口服抗组胺药物、冷敷止痒、心理疏导、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神经性皮炎可能与精神压力、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遗传因素、局部刺激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症状。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适用于皮肤肥厚明显的皮损,能缓解瘙痒并阻止搔抓导致的恶性循环。使用时应避开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若出现皮肤萎缩需立即停用。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胶囊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瘙痒症状。这类药物嗜睡副作用较轻,适合夜间服用改善睡眠质量。合并焦虑症状者可配合医生使用多塞平片等兼具抗组胺和镇静作用的药物。
用4-6℃冷藏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敷于患处,每次15分钟可暂时抑制瘙痒感。低温能降低皮肤神经末梢敏感性,但需避免直接冰敷导致冻伤。冷敷后立即涂抹保湿霜可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外界刺激诱发的瘙痒。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打破瘙痒-搔抓-加重的循环。通过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严重者可配合医生使用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建立瘙痒日记记录诱因,有助于识别并避免精神压力源。
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使用碱性肥皂。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睡前2小时禁食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配合适度运动能降低应激反应,必要时可短期使用唑吡坦片改善睡眠。
神经性皮炎患者应避免过度清洁皮肤,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屏障。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饮食。夜间瘙痒发作时可尝试指压曲池穴、劳宫穴等止痒穴位,若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紫外线疗法等专业治疗。
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不同的关节疾病,关节炎是关节炎症的统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主要包括骨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慢性炎症性关节病。
关节炎是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的统称,常见类型包括骨关节炎和感染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多与关节软骨磨损有关,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感染性关节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可能出现红肿热痛和发热。治疗方式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片、物理治疗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日常护理需注意减少关节负重,避免剧烈运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典型症状包括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和关节畸形。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和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感染和过度劳累。
关节炎多由机械磨损或感染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则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骨关节炎常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前者病变局限在关节,后者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诊断时需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进行鉴别。
关节炎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保护关节功能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需长期免疫调节治疗。骨关节炎患者可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控制疾病活动度防止关节破坏。两者均需配合康复训练,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强度需更谨慎。饮食上均应保持均衡营养,控制体重。
骨关节炎预后相对较好,主要并发症为关节功能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引起肺纤维化、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损害。两者均可导致残疾,但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率更高。定期随访和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应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性活动。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高嘌呤饮食。注意关节保暖,避免潮湿寒冷环境。出现关节持续疼痛或畸形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康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