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心血管内科 > 内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123456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食管性反流的早期症状主要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不适、咽喉异物感等。食管性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症状,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1、反酸
反酸是食管性反流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口腔内突然出现酸味液体,尤其在平躺或弯腰时加重。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可能导致黏膜损伤,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引发食管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莫沙必利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应避免饱餐后立即平卧,睡前3小时避免进食。
2、烧心
烧心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多发生在餐后1-2小时,可能向颈部放射。胃酸刺激食管神经末梢引发烧灼感,食用辛辣食物或饮酒后症状加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法莫替丁片、硫糖铝混悬凝胶等药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建议减少高脂饮食,控制体重以降低腹内压。
3、胸骨后疼痛
胸骨后疼痛常被误认为心绞痛,呈钝痛或刺痛,可放射至后背。食管痉挛或炎症刺激神经导致疼痛,进食过热过冷食物可能诱发。医生可能开具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颗粒、多潘立酮片等药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
4、吞咽不适
吞咽不适表现为进食时有哽噎感或食物滞留感,早期多为间歇性发作。反流物长期刺激可能导致食管敏感性增高,严重时可能伴随食管狭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复方氢氧化铝片等药物可改善症状。建议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硬过大食物。
5、咽喉异物感
咽喉异物感表现为持续的清嗓动作或咽部堵塞感,晨起时明显。胃酸反流至咽喉部引发慢性咽炎,可能伴随声音嘶哑。雷尼替丁胶囊、伊托必利片、磷酸铝凝胶等药物可缓解症状。避免穿紧身衣物,戒烟限酒有助于减少反流频率。
食管性反流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可减少胃酸反流,肥胖者需控制体重。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避免餐后立即运动。
妇科检查HPV阳性通常提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与宫颈病变风险相关。HPV感染主要有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类,高危型持续感染可能增加宫颈癌概率,低危型多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多数感染者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仅少数持续感染者需医疗干预。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密切相关,常见亚型包括HPV16、18等。这类病毒可整合入宿主细胞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低危型HPV如HPV6、11等主要引起外阴、阴道或肛周疣状增生,病变多呈菜花状突起。HPV检测阳性需结合TCT检查结果判断临床意义,若发现异常细胞需进一步阴道镜评估。病毒清除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一般6-24个月可自行转阴,期间应避免吸烟、规律作息以提高免疫力。
持续高危型HPV感染超过2年者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概率显著增高。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更易出现持续感染。妊娠期HPV感染可能引起胎儿喉乳头状瘤,但垂直传播概率较低。对于30岁以上女性,建议HPV与TCT联合筛查,若两项结果异常需行阴道镜活检明确诊断。已接种HPV疫苗者仍可能感染非疫苗覆盖亚型,故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保持单一性伴侣可降低HPV感染风险,同房使用避孕套有一定防护作用。日常需注意会阴清洁,避免公共浴池等可能接触病毒的场所。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发现异常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多及时就诊。接种HPV疫苗可预防70%以上宫颈癌发生,最佳接种年龄为9-45岁。饮食中适量补充硒元素、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增强宫颈局部免疫力。
小儿发育迟滞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缓慢或顺序异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运动、语言、认知、社交等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发育迟滞可能与遗传因素、围产期损伤、代谢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环境刺激不足等原因有关,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诊并早期干预。
1、遗传因素
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可导致发育迟滞,这类患儿常伴有特殊面容和器官畸形。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结合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发育筛查,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
2、围产期损伤
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重症黄疸等围产期并发症可能损伤大脑,表现为肌张力异常或运动发育落后。早期可遵医嘱使用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营养神经药物,配合高压氧治疗和运动疗法。
3、代谢性疾病
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障碍会影响神经发育,患儿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和运动协调障碍。需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并长期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特殊配方奶粉等进行代谢调控,家长需严格遵循饮食管理方案。
4、神经系统疾病
脑瘫、癫痫等疾病常伴随发育迟滞,患儿可能出现姿势异常或异常反射。治疗需联合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控制发作,配合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家长需注意观察发作情况并记录发育里程碑。
5、环境因素
养育环境刺激不足、情感剥夺或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可逆性发育迟缓。建议家长增加亲子互动游戏,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保证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对于缺铁性贫血患儿可遵医嘱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
发现发育迟滞应尽早就诊儿童保健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定期评估发育商和适应性行为。家庭干预中需制定结构化训练计划,鼓励孩子参与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注意避免过度保护,根据能力逐步提高任务难度,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建立正向行为强化机制。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补充维生素AD滴剂促进骨骼发育。
长毛的地方痒越抓越痒可能与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毛囊炎、湿疹、股癣等因素有关。该症状通常表现为局部瘙痒、红肿、脱屑或丘疹,抓挠后可能加重炎症反应。
1、皮肤干燥
皮肤缺乏水分会导致角质层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瘙痒。常见于秋冬季节或频繁使用碱性清洁产品。建议减少洗澡频率,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沐浴后及时涂抹无刺激的保湿霜。若伴随脱屑,可选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润肤乳。
2、接触性皮炎
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后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如衣物染料、洗涤剂残留或金属饰品。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瘙痒剧烈。需立即脱离致敏物质,局部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片。
3、毛囊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常见于多汗、剃毛后。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丘疹或脓疱,伴触痛。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真菌性毛囊炎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
4、湿疹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缺陷相关。特征为对称性红斑、丘疹、渗出,反复发作。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卤米松乳膏,亚急性期改用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口服依巴斯汀片控制瘙痒。
5、股癣
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好发于腹股沟等潮湿部位。皮损呈环状扩展伴边缘隆起,瘙痒夜间加重。需穿透气棉质内衣,避免共用毛巾。可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酮康唑乳膏,顽固病例需联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
日常应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过度清洁和热水烫洗。瘙痒发作时可冷敷缓解,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渗液、化脓,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自行反复抓挠可能导致皮肤苔藓样变或继发感染。
蜂胶不能治疗胆囊炎,但可能有助于缓解部分症状。胆囊炎的治疗需以药物或手术为主,蜂胶仅可作为辅助手段。
胆囊炎是胆囊壁的炎症反应,通常由胆结石阻塞胆管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胆囊炎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控制感染,或使用解痉药如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胆绞痛。慢性胆囊炎患者需长期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脂食物,必要时需行胆囊切除术。
蜂胶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和萜烯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能减轻胆囊炎伴随的轻度炎症反应。但蜂胶无法消除胆结石或杀灭致病菌,不能替代抗生素等正规治疗。部分人群对蜂胶过敏,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使用前应咨询医生。胆囊炎患者若擅自停用药物仅依赖蜂胶,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胆囊穿孔等严重后果。
胆囊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可减少胆汁淤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摄入。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遵医嘱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或皮肤黄染,须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蜂胶等保健品使用前务必与主治医生沟通,避免干扰正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