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血液内科 > 内科 > 其它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4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肺栓塞治疗好后存在复发可能,复发概率与基础疾病控制、抗凝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相关。
肺栓塞复发多与静脉血栓形成倾向未完全纠正有关。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因遗传性易栓症、恶性肿瘤活动期、长期卧床等因素,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抗凝疗程不足或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栓再形成,尤其对于无明显诱因的特发性肺栓塞患者,建议延长抗凝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残留、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也会增加复发概率。
少数患者可能因获得性危险因素持续存在而复发,如近期重大手术、创伤骨折、妊娠产褥期等。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疾病时,血液高凝状态难以彻底消除。部分复发与抗凝治疗失败相关,包括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足或存在药物抵抗现象。肥胖、吸烟、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未改善,也可能成为复发诱因。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应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超声,严格遵医嘱调整抗凝方案。日常需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穿戴医用弹力袜。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除复发可能。建议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恶性肿瘤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血栓复发风险。
有躯体化症状不一定是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可能与抑郁症有关,也可能由其他疾病或心理因素引起。躯体化症状是指心理问题通过身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胃痛、心悸等。
躯体化症状常见于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心理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多种躯体不适。这些症状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导致身体对疼痛和不适的敏感性增加。抑郁症引起的躯体化症状通常持续时间较长,且难以通过常规医学检查找到明确的器质性原因。治疗上需结合抗抑郁药物和心理干预,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等,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
躯体化症状也可能由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焦虑障碍患者常伴随胸闷、手抖等急性躯体症状;躯体形式障碍则以反复出现的多种躯体症状为核心表现。某些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发性硬化症等也可能模拟躯体化症状。临床需通过详细问诊、实验室检查和心理评估进行鉴别。对于非抑郁症引起的躯体化症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焦虑障碍可使用苯二氮卓类劳拉西泮片联合心理治疗。
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化症状时,建议及时至精神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关注身体不适。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支持,避免不当指责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改善躯体化症状的预后。
睾丸囊肿中医治疗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常用方法有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睾丸囊肿可能与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需结合个体体质差异调整方案。
气滞血瘀型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含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药材;湿热下注型常用龙胆泻肝汤配合车前草清热利湿;脾虚湿盛型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辅以薏苡仁健脾渗湿。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药方,避免自行用药。
金黄散外敷可缓解局部肿痛,含大黄、黄柏等成分;芒硝溶液湿敷有助于消肿散结。外用药需避开皮肤破损处,出现过敏应立即停用。囊肿体积较大或合并感染时,外敷仅作为辅助手段。
选取关元、三阴交等穴位行毫针针刺,配合艾灸肾俞穴温通经络。针灸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但对囊壁吸收作用有限。凝血功能障碍或局部皮肤感染者禁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湿热体质者宜食冬瓜、赤小豆等利湿食材,忌辛辣油腻;气血瘀滞者可少量饮用玫瑰花茶,避免生冷食物。长期过量摄入豆制品可能影响激素水平,需控制摄入量。
避免久坐压迫阴囊,穿着宽松棉质内裤。温水坐浴可促进血液循环,水温不宜超过40℃。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囊肿张力,建议选择散步等温和运动。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变化。
中医治疗睾丸囊肿需持续1-3个月方能显效,期间若出现囊肿增大、剧烈疼痛或发热,应及时转诊西医排除睾丸扭转等急症。治疗期间应记录症状变化供医师参考,避免同时使用其他温热性药材以防药性冲突。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气血调和,戒烟限酒可降低复发概率。
双侧乳腺纤维囊性改变2类通常是指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中的良性病变,属于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性变化或轻微增生性改变,恶变概率极低。
乳腺纤维囊性改变多与激素水平波动相关,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可能导致乳腺导管扩张、间质水肿,形成囊肿或纤维组织增厚。这类改变通常伴随乳房胀痛、触痛感,尤其在经前期明显,月经后症状多自行缓解。日常可通过穿戴合身内衣、减少咖啡因摄入、局部热敷等方式缓解不适。
长期内分泌失调可能引发乳腺实质过度增生,超声检查可见腺体结构紊乱伴多发小囊肿。患者可能触及颗粒状或条索状结节,疼痛程度与情绪压力正相关。这种情况需与乳腺炎、导管扩张症鉴别,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癖消片、逍遥丸等中成药调节,或短期服用托瑞米芬片缓解增生症状。
乳腺导管阻塞导致液体潴留可形成单纯性囊肿,超声显示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较大囊肿可能引起局部压迫感,但囊肿壁光滑、内部无血流信号是良性特征。对于直径超过3厘米且有症状的囊肿,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抽液,无须常规手术切除。
部分纤维囊性改变可能伴随纤维腺瘤样增生,表现为活动度良好的实性结节。这类病变生长缓慢,恶变概率不足1%,但需每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若结节短期内快速增大或出现钙化,需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获取病理诊断。
致密型乳腺组织在钼靶检查中可能被误判为纤维囊性改变,尤其年轻女性腺体密度较高时。建议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或磁共振检查提高准确性。对于40岁以上患者,即使诊断为2类病变也应保持每年1次的常规筛查。
确诊乳腺纤维囊性改变2类后,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控制动物脂肪摄入,增加全谷物及深色蔬菜比例。每月月经结束后7-10天可进行乳房自检,注意对比双侧对称性。避免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焦虑情绪明显者可尝试正念减压训练。若发现乳头溢液、皮肤橘皮样改变等预警症状,须及时复查乳腺专科。
脸部摔伤后颧骨感觉突出可能与软组织肿胀、骨折或颧骨错位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脸部摔伤后颧骨区域出现突出感,常见原因是局部血肿或水肿导致的软组织肿胀。外力冲击可能引发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和组织液在皮下积聚形成肿胀,使颧骨轮廓显得更明显。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皮肤淤青、按压疼痛,但骨性结构未受损。伤后48小时内可通过冷敷减轻肿胀,避免揉搓或热敷刺激。
若突出感伴随剧烈疼痛、面部畸形或咬合困难,需警惕颧骨骨折或颧弓错位。颧骨作为面中部重要支撑结构,受强力撞击可能发生线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导致骨片移位形成台阶样畸形。此类情况需通过CT扫描确诊,可能需手术复位固定。延误治疗可能影响面部对称性及眼部功能。
伤后应保持头部抬高姿势减少充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风险。饮食选择软质食物减少咀嚼负担,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若出现视力模糊、鼻腔出血或持续加重的肿胀,须立即急诊处理排除复合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