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切除手术后出血不一定意味着感染,术后出血与感染是两种可能独立发生也可能并发的状况。术后出血主要与手术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排便用力过度或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而感染通常伴有红肿、疼痛加剧、脓性分泌物或发热等迹象。
手术后创面未完全愈合时,轻微渗血属于正常现象。患者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使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避免久坐或剧烈运动。若渗血持续增多,应及时就医处理。
痔核结扎线提前脱落可能导致活动性出血。患者应避免用力排便或搬运重物,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酚磺乙胺或云南白药胶囊。出血量大时需紧急就医进行创面重新缝合。
患者本身有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时,术后出血风险增加。术前需全面评估凝血功能,术后监测出血倾向,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使用维生素K1、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改善凝血。
感染性出血多伴有肛门胀痛、分泌物异味、发热等症状。需进行脓液培养明确病原体,使用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高纤维食物促进软便,避免辛辣刺激,遵医嘱定期换药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