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通常由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组织薄弱或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术后切口处出现可复性肿块。切口疝的形成可能与缝合技术不当、切口感染、营养不良、慢性咳嗽、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局部胀痛、站立时肿块突出等症状。
手术中缝合层次对合不严密或缝合材料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腹壁各层组织未能牢固愈合。腹壁肌肉与筋膜层出现裂隙后,腹腔内容物易从薄弱处膨出。这类情况需通过二次手术修补缺损,常用术式包括开放腹膜前修补术或腹腔镜补片修补术。
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会破坏局部组织愈合过程,导致胶原纤维合成减少。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溶解缝线并形成窦道,最终造成腹壁支撑力下降。早期需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期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并重建腹壁。
蛋白质缺乏或维生素C不足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延缓切口愈合进程。低蛋白血症患者常伴有组织水肿,进一步削弱腹壁强度。需通过口服肠内营养粉剂或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营养不良,同时增加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
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长期腹压升高,可能撑开未完全愈合的切口。腹内压骤增时腹腔脏器被推入缺损区形成疝囊。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控制哮喘,乳果糖口服溶液改善便秘等。
腹壁脂肪堆积会增加切口张力,脂肪液化也可能干扰愈合。肥胖患者常合并代谢异常,进一步影响组织修复能力。建议术前控制体重至BMI小于30,术后使用弹力腹带减轻切口压力,避免早期剧烈活动。
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部位。增加瘦肉、深海鱼等高蛋白食物摄入,每日补充500克新鲜蔬菜水果。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愈合情况,若出现肿块突然增大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长期慢性咳嗽或便秘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穿戴医用疝气带临时缓解症状。